□饶睿婕(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404班)
晨光漫进教室时,我正坐在后排旁听数学课。孩子们低头演算的身影连成一片,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里,藏着对知识最朴素的认真。当老师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释公式,不少人下意识点头的动作,让我忽然懂得,好的教学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他们的认知悄悄接轨。
接过语文课时,备课稿上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讲《观潮》前,我在黑板上画了简单的潮汐示意图,用“月亮像块大磁铁吸引海水”来解释原理。话音刚落,原本有些躁动的教室安静下来,多数孩子仰着头,眼神里的疑惑渐渐变成了然,有几人还在草稿纸上画着自己理解的潮水轨迹——原来把知识说进他们心里,并没想象中难。
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时,整个教室像被按下静音键。当画面里的潮水从天际线涌来,由远及近化作白色巨浪,原本坐得端正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前倾身体,惊叹声像被按捺不住的水花,在教室里轻轻漾开。这比任何文字都更直接——原来让他们先看见世界,文字才能真正走进心里。
生字词学习成了集体互动。讲“横贯江面”的“贯”字,我让大家张开手臂模仿潮水穿过江面的姿态,教室里瞬间扬起一片小小的“人潮”;赏析“人声鼎沸”时,我故意提高音量模拟观潮现场的喧闹,孩子们便跟着笑闹着模仿,课堂的气氛像被点燃的篝火,暖融融的。梳理潮水前后的变化时,多数人能准确说出:潮来前是翘首以盼的安静,潮来时是抑制不住的兴奋,潮退后又带着意犹未尽的怅然——他们对文字里的情绪,有着天生的敏感。
最后播放中国奇观集锦时,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几乎要掀翻屋顶。从壶口瀑布的奔腾到张家界的奇峰,从梯田的层叠到天眼的深邃,孩子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画面,不少人嘴里小声念叨着“想去看看”。那一刻忽然清晰,支教不只是教他们读懂一篇课文,更是让他们透过文字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让这份向往在心里扎下根。
走出教室时,夕阳正把教学楼的影子铺在地上。教案上的字迹依旧清晰,却多了些鲜活的印记:集体迸发的笑声,共同流露的惊叹,还有那些藏在眼神里的向往。原来教育最美的模样,是用知识搭起桥梁,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望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