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清晨,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提前整理好的古籍资料,踏上了探寻茶染非遗技艺的实践之路
阳光透过车窗洒在队员们的笔记本上,那些从《天工开物》《齐民要术》中摘抄的茶染记载,正等待着被现实印证。
抵达传统工艺工作室时,李老师早已煮好了第一锅染液。"你们看这茶汤的浮沫,"她用竹勺轻轻拨开水面,"绿茶染出的布偏嫩黄,乌龙茶带琥珀调,老白茶最沉稳,能养出像岁月沉淀的棕褐色。"队员们围在染缸旁,看着不同茶叶在沸水中舒展、释放色素,才真正明白古籍里"茶性随叶变,色由火候生"的深意。
实践初期的挑战接踵而至。第一次尝试时,张同学因煮茶时火候过急,染出的棉布带着焦斑;王同学没掌握好浸泡时间,布料边缘出现斑驳的水痕。李老师却笑着说:"茶染的妙处就在于'不完美',就像茶叶在水中的姿态没有重样的。"在她的指导下,队员们渐渐摸到门道:用纱布过滤茶汤去除杂质,在染液中加入少量食盐固色,根据室温调整浸泡时长——这些代代相传的小窍门,比书本上的理论更鲜活。
为了让茶染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实践队在社区活动中心办起了"茶香染坊"体验日。7月13日下午,二十多位居民围坐在长桌旁,看着队员们展示的茶染围巾、手帕和帆布包,眼神里满是惊喜。"这花纹像水墨画!"一位阿姨抚摸着用茶叶拓印的桌旗赞叹道。在队员们的示范下,孩子们用泡过的茶渣拼贴图案,老人则耐心地将棉布反复浸染,看着颜色一点点变深。当夕阳透过窗户照在挂满晾晒绳的染布上,橙黄、赭石、浅褐交织成一片温暖的色彩,仿佛把整个夏天的诗意都染了进去。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整理着居民们的作品,发现大家最关心的是"怎么让颜色更持久"。带着这个问题,他们当晚就查阅文献,发现明代匠人曾用明矾与茶汤调和固色。"或许可以试试现代工艺与传统方法的结合?"队长在实践日志里写下思考。
回程的车上,队员们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李老师布满老茧的手搅动染液,社区小朋友举着自己染的手帕笑靥如花,还有工作室墙上那句"草木有灵,染于布上"。大家忽然明白,茶染不只是把颜色涂在布上,更是把千年的文化记忆,染进了当代人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