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至9日,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稻源薪火”农耕文明实践队奔赴“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江西省万年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荷桥村、裴梅镇等地,通过田野调研、非遗学唱、农谚解读、专家访谈等形式,探寻万年贡米背后的文化基因,以青年视角助力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万年野稻驯化书写农耕文明史
万年贡米文化传承人程道明为队员们揭开稻作文明的神秘面纱。他介绍,万年贡米(原名“邬源早”)保留了野生稻长芒特性,经万年驯化而成,素有“一亩稻花香十里”之美誉。“株高1.8米、芒长1.8寸、亩产180公斤,蛋白质含量是普通大米的两倍”,这三个“180”的独特标志,让队员们惊叹于先民的育种智慧。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万年稻作系统不仅承载着农耕技术,更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
队员们在贡米加工厂深入考察了传统贡米产业的现代化转型路径。通过实地观摩,大家发现加工厂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贡米精加工生产线,还创新开发了多个衍生品系列:利用碎米酿造的贡米酒醇香浓郁,采用现代工艺制作的即食米粉方便快捷,结合传统配方生产的元宵米果软糯可口。这些产品既保留了贡米的地道风味,又符合现代消费需求。在品牌建设方面,"雷公泉"贡米品牌充分挖掘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品牌名称取自当地著名的雷公泉天然水源,包装设计融入了传统农耕元素,产品故事讲述了贡米的历史渊源。这种文化赋能的方式,使得普通农产品具备了独特的文化辨识度。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杨靖文博士也强调:“青年人的参与,正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课堂外学唱农耕民歌品读农谚
裴梅镇镇长曹建金化身“文化向导”,带领队员们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方言民歌《栽禾歌》《耘禾歌》的旋律在田间回荡,“一日三餐贡米饭,年年丰收谷满仓”的歌词,让大学生们用现代青春重新诠释古老的生命赞歌。“学唱时,我仿佛触摸到了农耕文明的温度。”队员刘美洋感慨道。其他队员也纷纷表示,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比任何书本上的描述都更让人难忘。曹镇长还向队员们展示了当地珍藏的古老农具,每一件都见证着贡米种植技艺的传承。"希望你们年轻人能把看到、听到的这些传统文化带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裴梅贡米背后的故事。"曹镇长语重心长地说。
农谚则成为另一把解码传统的钥匙。“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芒种芒芒栽,夏至谷怀胎”……曹建金信手拈来的谚语,让农学专业队员李昶深受触动:“这些‘口头教科书’不仅是生产指南,更暗合当代生态理念。”队员们逐一记录濒临失传的农谚,抢救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可持续的生存智慧。
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实现了文化传承者与青年学子的双向滋养。队长严启儒在访谈中了解到,万年县通过建设博物馆、举办农耕文化节等方式推动文化“活态传承”,而青年参与正是关键一环。“曹镇长不仅是基层干部,更是执着的文化守护者。我们要用专业所学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活态保护"。他们发现,当地老农口中"深耕浅种,苗壮根旺"的农谚,与现代农学中的深耕理论不谋而合;传统"看天吃饭"的经验智慧,正通过气象大数据获得新的诠释。这种古今对话,让文化遗产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继续生长在当代生活中的活态传统。
新时代青年对话古老稻作文明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要让古老的智慧与当代生活展开创造性的对话。在裴梅镇的田野间,当大学生们用青春洋溢的声线哼唱起古老的《栽禾歌》,当流传千年的农耕谚语被编入现代农业科技的培训课堂,这场始于稻香的青春行动,正在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书写崭新的篇章。
为了扩大传播效应,实践队将采取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撰写详实的调研报告,系统梳理贡米文化的当代价值;制作系列文化短视频,用年轻人的语态讲述稻作故事;设计互动式文化体验方案,让更多都市青年感受农耕魅力。这些创新传播形式,就像一座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当下,让万年的稻作文化在青年一代的接力传承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这场青春与稻香的邂逅证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的不仅是怀旧的热情,更需要创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