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里的回声》
辰时的露水还凝在茶丛上,朱春莲已踩着木梯翻晒染布。三个年轻人蹲在竹筐边分拣茶渣,运动鞋沾着靛蓝色的水迹,像落了片没干透的夜空。"这竹筛的网眼够细不?"戴眼镜的男生晃了晃竹器,篾条碰撞的轻响里,混进几声数据报表的核对声。
染缸里的茶汤正泛着蟹眼泡。朱春莲把陈茶梗撒进陶瓮,掌心在热气里透着粉:"去年春茶收了百斤,够你们折腾到冬至。"她往沸水里撒着草木灰,"你们弄的那些线上店,真能让这些老手艺长出新根须?"
最初的网店总在磕碰里摇晃。有人把茶染桌布标成"古法蜡染",评论区堆着"货不对板"的差评;有人拍教学视频时弄错水温,留言区涌来"糟蹋手艺"的指责。直到第十五次直播,镜头对着茶汁在棉布上晕染的瞬间,有人敲下:"这渐变像我妈晾在竹竿上的旧围裙。"那天凌晨,三个年轻人趴在竹榻上改详情页,朱春莲坐在灶边炒茶青,铁锅翻炒的焦香里,混进几句"流量转化""客单价"的嘀咕。
白露那天,染坊的竹架挂满定制者的物件。茶青色的枕套绣着生辰,帆布袋的提手缠着茶枝编的绳结,被山风推得轻轻打转。朱春莲捏着块印着茶篓图案的手帕笑:"这篓子编得比我家的还结实。"男生举着手机跑过来:"朱奶奶,上海有人订了两百个茶染帆布袋!"屏幕里,老人皲裂的手掌正抚过布面的纹路,那些深浅交错的沟壑间,藏着时光的脉搏。
告别的石阶上,朱春莲往每个人包里塞了捆茶染线轴。"小雪前寄染好的门帘,"她扯着女生的衣角,"等你们过年回来,就能学拓茶纹了。"车过山口时,订单提示音连成串,有人发来茶染手作的公众号截图,推文里,"匠心新说"四个字旁边,缀着串穿了棉绳的茶果。
染坊的窗棂还透着光,像盛着一整个秋天的星子。那些浸过茶露的晨昏,正顺着网线,漫进更多年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