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405班)
清晨,温暖的阳光洒满教室。我拎着实验材料走上讲台,底下立刻安静下来,几十双眼睛都盯着桌上的淀粉、水和色素。
我把淀粉倒进容器,加入红水搅匀,搅成一团粉红色的糊。“谁想上来试试?”手一下子举成了小树林。先叫了前排一个孩子上来,让他捏紧那团糊。他刚用力攥住,就“呀”了一声,抬头看我:“它变硬了!”我让他松开手,那团东西就在他掌心里慢慢摊开,顺着指缝往下流。他愣了愣,又捏紧,再松开,反复了两次,嘴角忍不住往上扬。
第二个上来的孩子,学着先用指尖轻轻戳,糊被戳出个小坑;再使劲一锤,他眼睛瞪得圆圆的,回头跟底下的人说:“真的!硬的!”后面上来的孩子,都学着捏紧、松开,有人捏得太用力,糊从指缝挤出来一点,赶紧用另一只手接住,紧张又兴奋。底下的人看得着急,有人小声催:“让我来让我来!”
等每个想试的孩子都摸过了,我才说这叫非牛顿流体,特点就是“吃软不吃硬”——用力捏就硬,松开就软。他们听得认真,刚才试过的孩子还在低头看自己的手心,像是还能摸到那种变化。
下课铃响时,还有人望着讲台上的容器。我看着他们,想起刚才每个人触摸时的样子,眼里的好奇比任何解释都实在。有时候,让他们亲手摸到、亲眼看到,比说再多讲述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