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甜甜(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405班)
晨读的余音还没散尽,我走进教室时,孩子们已经坐得笔直,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我手里的器材袋上。这是支教的第三周,他们早已熟悉了这种“课前期待”,眼神里的好奇像刚被阳光晒暖的溪水,清澈又雀跃。
“今天的实验,和大家常玩的一样东西有关。”我举起一根吸管,又晃了晃塑料杯,“谁玩过泡泡?自己做过泡泡水吗?”教室里立刻扬起一片细碎的应答声,小手举得像雨后的春笋,有的说用洗洁精兑水,有的说试过加东西让泡泡更结实,叽叽喳喳的声音里,藏着藏不住的兴奋。等他们稍静下来,我逐一拿出材料:“今天我们要做特别的泡泡——烟雾泡泡,需要这些帮手:白砂糖、温水、洗洁精、塑料杯、吸管,还有这个矿泉水瓶,以及用来产生烟雾的纸和火机。”
介绍材料处理时,孩子们的视线跟着我的手移动。“先在塑料杯里倒温水,加一勺白砂糖搅拌到融化,再挤入洗洁精,用吸管慢慢搅匀,泡泡水就做好了。”我边说边操作,“矿泉水瓶要有两个孔洞,不要在同一侧,并且要一个高一个低,等下就知道它的用处啦。”
讲到关键步骤,我拿起处理好的矿泉水瓶:“现在,我们要在瓶底放少量水,把瓶身内壁打湿。”我边说边往瓶里倒了点水,轻轻晃动让水沾满内壁,“谁能猜猜,为什么要打湿瓶身?”教室里安静了一瞬,随后响起几声犹豫的猜测,有的说可能让瓶子更干净,有的说也许和后面的烟雾有关,虽然没说准,却都带着认真思考的模样。
演示开始时,教室像被按下了静音键。我把吸管从较高的孔插入瓶子再点燃纸片,等它冒出烟后迅速放进矿泉水瓶,再用手堵住另一个孔,稍等片刻后,用吸管蘸了蘸调好的泡泡水,轻轻挤压瓶身——一个裹着淡青色烟雾的泡泡,慢悠悠地从瓶口飘了起来。
“哇——”低低的惊叹声不约而同地响起,孩子们的脑袋往前凑了凑,眼睛瞪得圆圆的,前排几个孩子的小手悬在半空,想碰又不敢碰,生怕这神奇的泡泡一下就破了。
轮到他们动手时,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按捺不住的期待写在脸上。第一个上来的孩子学着我的样子操作,虽然动作有点生涩,却格外专注,当泡泡成功飘起的那一刻,他猛地回头,脸上是藏不住的开心。后面的孩子轮流尝试,有的吹出的泡泡大,有的小,每一次成功,都会引来一阵小声的欢呼;即使没做好,也会立刻看向我,眼神里带着“再来一次”的请求。
下课铃响时,孩子们还围着实验材料不愿散开,有的用吸管在泡泡水里搅着,有的盯着矿泉水瓶里残留的烟,小声讨论着刚才的实验……他们的话简单朴素,却透着实实在在的收获。
看着他们的样子,忽然想起刚来时,他们面对实验器材还有些拘谨,而现在,这些试探的指尖、认真的眼神、直白的疑问,不正是距离在慢慢拉近的证明吗?就像那些烟雾泡泡,看似薄薄一层膜,却能把看不见的烟轻轻裹住,教育或许也是这样,在一次次动手、一次次追问里,把知识和好奇,悄悄连在一起。
走出教室,阳光正好,孩子们的讨论声还在身后隐约传来。原来支教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我们在这些神奇的泡泡里,在每一个认真探索的瞬间,一起慢慢靠近,慢慢生长。就像此刻的阳光,不分彼此地落在我们身上,温暖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