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博物馆,凝望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呈现的距今约一万年的水稻硅化石,实践团队成员屏息聆听。2025年7月9日,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稻源薪火”农耕文明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这座“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核心殿堂,开启了一场溯源农耕文明的深度之旅。
县博物馆老馆长王炳万从万年稻作的惊天发现讲起,将团队的视线聚焦于博物馆的核心展陈——万年水稻硅化石。他详细介绍了上世纪中美联合考古团队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的突破性考古工作。正是这次重要的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对地层中水稻植硅体的科学分析,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历史确凿无疑地定格在了一万两千年前,震惊全球学术界。“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发现,更是改写人类农业起源史的世界级发现。”王馆长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王炳万向团队展示了这项考古发现的一系列重要荣誉。他特别指出,万年稻作起源地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高度认可。最令人瞩目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曾亲临考察并欣然题词:“野稻驯化,万年之源”。袁老的题词,不仅是对万年历史地位的权威认证,也饱含着对农耕文明源头的深深敬意,令团队成员肃然起敬。
现任馆长王团华重点介绍了馆藏重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陶”的珍贵陶器直口圆底夹砂陶罐,其原件现存于北京国家博物馆。他详细解读其独特的形制与纹饰,指出这不仅代表了上万年以前的制陶高峰,更是研究当时人类艺术审美和技术能力的关键物证。团队成员们近距离观察,感受着泥土在万年前先民手中被赋予的形态与灵魂。
稻作文化与陶文化在万年紧密交织、相互促进。稳定的稻谷生产,产生了储存剩余粮食的需求,直接推动了陶制容器(如罐、瓮)的发展。陶器也服务于稻作生产,用于蒸煮食物(如陶甑)和酿酒(如陶制酒器)。王团华如数家珍,带领团队系统观摩了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古代陶器和相关文物。团队成员们或凝神倾听,或提问交流,或拍照记录,在丰富的实物与详尽的解说中,万年前先民从驯化水稻、制作工具、制作陶器到构建社会生活的恢弘图景逐渐清晰地展现在队员们眼前。
历史的厚重感与文明的璀璨感交织在团队成员心中。实践队负责人杨威老师总结道:“此行让我们站在了世界稻作文明的源头。中美考古合作的重大发现、袁隆平先生的题词,都印证了万年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稻作与陶器的共生发展,展现了先民顺应自然、创造文明的伟大智慧。这不仅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根基,更是当代乡村振兴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作为农科学子,我们有责任讲好万年故事,守护文明根脉,并思考如何将这份深厚的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中。”
从见证改写世界农业史的考古发现,到触摸“天下第一陶”的远古印记,再到理解工具背后的生产智慧与稻陶共生的文明逻辑,江西农业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在万年县博物馆完成了一次穿越万年的时空对话。青春在此汲取了最深厚的文明滋养,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在服务乡村的广阔天地里,续写守护与创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