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无失山房”的木窗,洒在晾晒着的茶染布料上,斑驳的色块随光影流动,像一幅动态的水墨画。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的成员们围站在染缸旁,看着手中素白的棉布渐渐晕染出深浅不一的茶色,指尖还残留着茶叶的清香。
主理人朱春莲正用竹筷搅动染缸里的茶汤,褐色的液体泛起细密的涟漪。“这是今年的春茶末,用来染色既不浪费,颜色也更温润。” 她拿起一块成员们刚捆扎好的方布,浸入茶汤时,布面瞬间浮现出被棉线勒出的留白,像雪落在茶山上。实践团成员小王屏住呼吸看着,直到朱老师将布捞出,他才发现自己竟跟着屏住了呼吸:“原来染色像变魔术,捆扎时的每一个结,都是给颜色留的暗号。”
午后的手工坊里,煮茶的陶壶咕嘟作响。实践团成员们一边晾晒染好的作品,一边听朱老师讲茶染的故事。从旧时农家用茶汁染布料防蛀,到如今将茶染纹样印在文创笔记本上,这项技艺在时光里慢慢蜕变。“你们年轻人懂网络,能不能帮我想想,怎么让更多人知道,茶染不只是一块布,是咱日照的茶香在说话。” 朱老师的话,让成员们相视一笑——他们带来的摄像机里,早已装满了茶染的全过程,正打算剪辑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看见这抹来自日照的温柔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