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染间的新痕》
卯时的鸡叫刚歇,朱春莲就搬着竹凳往染坊挪。三个年轻人蹲在青石板上摆木架,帆布鞋沾着泡过茶汤的水渍,像洇了圈没褪净的褐墨。"这夹子能夹住晒布绳不?"扎双马尾的女生拽了拽铁夹,弹簧伸缩的咯吱声里,混进几声短视频剪辑的配乐。
煮染缸的温度计指着六十五度。朱春莲把晒透的茶枝扔进铁锅,指腹在蒸汽里泛着红:"前年山洪冲了半坡茶树,就靠这些陈叶续了染缸的火。"她往沸水里撒着明矾,"你们弄的那些文创众筹,能让这些老叶子长出新模样不?"
最初的众筹总在错漏里打转。有人把茶染围巾标成"化学染色",后台堆着"欺骗消费者"的投诉;有人拍制作视频时打翻染料,私信箱涌来"太不专业"的质问。直到第九次直播,镜头对着棉布浸入染缸的刹那,有人留言:"这晕开的颜色像外婆棉袄上的旧补丁。"那天深夜,三个年轻人趴在染布台上改产品说明,朱春莲坐在炭盆边烤茶籽,壳仁爆裂的焦香里,混进几句"用户画像""复购率"的讨论。
处暑那天,染坊的晾布绳挂满认筹者的定制款。茶褐色的手帕绣着名字,帆布包的角落缝着茶梗缀成的装饰,被晚风拂出轻轻摇晃的弧。朱春莲捏着块印着茶林插画的方巾笑:"这山画得比我家后坡还陡。"女生举着平板跑过来:"朱奶奶,杭州有人订了五十个茶染笔记本!"屏幕里,老人粗糙的手指正抚平布面褶皱,那些新旧交织的纹路间,藏着草木的呼吸。
送行的石板路上,朱春莲往每个人行囊塞了罐茶染颜料。"霜降前寄染好的桌旗,"她攥着男生的背包带,"等你们寒假来,就能学调配色阶了。"车过染坊时,快递提示音接连响起,有人发来茶染工坊的小程序截图,首页中,"非遗新生"四个字底下,坠着串系着棉线的茶籽串。
染坊的油灯还亮着,像盛着一整个夏天的晚霞。那些浸过茶汁的日子,正顺着信号线,渗进更多年轻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