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尖上的年轮》
霜降刚过,朱春莲就踩着露水往茶林去。三个年轻人蹲在老茶树下装苗,胶鞋上沾着新翻的泥土,像落了层没化的霜。"这五十株能撑过冬天不?"扎马尾的女生举着枝剪问,金属碰撞声里,混进几声无人机盘旋的嗡鸣。
育苗棚的温度计指向五度。朱春莲把稻草裹在茶苗根上,指尖在寒风里泛着红:"前年雪冻坏半坡苗,就靠这些新枝续了茶园的根。"她往营养钵里撒着草木灰,"你们弄的那些云端认养,能让这些小苗子扎下根不?"
最初的认养总在误会中搁置。有人把茶树品种标错,后台涌来一串"这是龙井不是白茶"的质疑;有人直播除草时踩坏苗床,评论区飘起"太毛躁"的感叹号。直到第七场直播,镜头对着茶芽破壳的瞬间,有人留言:"这嫩芽像我奶奶针线筐里的新棉线。"那天夜里,三个年轻人对着电脑改认养协议,朱春莲坐在火塘边炒茶,茶叶舒展的清香里,混进几句"区块链""溯源码"的术语。
谷雨那天,茶园的木牌上挂满认养人的名字。茶青色的吊牌系着棉绳,二维码印在竹片上,被雨水浸出深浅不一的痕。朱春莲摸着块刻着卡通茶树的木牌笑:"这小绿芽画得比我园里的精神。"男生举着平板跑过来:"朱奶奶,上海有人认养十株!"屏幕里,老人皲裂的手正扶正茶苗,那些新旧交替的枝桠间,藏着土地的记忆。
告别的站台风里,朱春莲往每个人背包塞了袋炒茶。"明年清明前寄新茶,"她拽着男生的袖口,"等你们放假,就能学揉捻杀青了。"车过茶林时,微信提示音接连响起,有人发来茶园VR链接,首页上,"农耕传承"四个字旁边,缀着串带露珠的茶叶图标。
育苗棚的暖灯还亮着,像拢住了一整个冬天的月光。那些浸过泥土味的日子,正顺着信号塔,长进更多年轻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