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执布浸茶汤,古艺新声话传承。”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再度启程,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深入开展茶染技艺专题调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确保实践活动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团队在前期开展了多维度筹备工作。结合日照市“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团队设计了包含“消费者对茶染产品接受度”“茶染技艺传承意愿”等维度的调研问卷,累计回收有效样本326份。
在筛选实践点时,团队发现“无失山房”的独特优势:其坚持以当地明前炒青绿茶为核心染料,形成“茶园种植—茶叶加工—染料提取—染品制作”的完整产业链,与调研主题高度契合。经过三次线上沟通,团队与朱老师敲定实践细节
清晨的“无失山房”弥漫着茶叶的清香,朱老师已备好当日所需的粗老茶叶与素布。实践团首先观摩了染料提取的关键工序:朱老师将筛选出的茶叶倒入竹筛,用山泉水反复淘洗三次,“粗老茶叶纤维坚韧,色素含量高,但必须洗净附着的茶毫与泥沙,否则会影响染品纯度。”随后,茶叶被倒入铸铁锅翻炒杀青,柴火控制在“文武火交替”的状态,“火太旺会焦糊,火太弱则色素难以析出,这一步得守着锅边盯40分钟。”
工坊陈列的茶染作品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既有融入《诗经》意象的茶染卷轴,也有印着日照灯塔图案的茶染帆布袋;茶染围巾上的海浪纹采用“折叠染”技法,茶染笔记本封面则用“点染”工艺呈现茶园剪影。朱老师介绍:“每件作品都得经过至少三次染色,才能保证色泽温润持久,这是机器印染替代不了的质感。”
成员们用竹片夹住布面制作“海浪纹”,经80℃茶汤浸泡20分钟后取出,阳光下晾晒时,布面逐渐浮现出深浅不一的纹理,如同日照山海相连的地貌,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技艺即地域”的深刻内涵。
午后的座谈会上,朱老师道出了传承路上的三重挑战。最大的难题是传承人断层;其次是原料的季节性制约,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鲜叶短缺,只能用去年储存的干茶,色素稳定性差,染品合格率会下降30%;此外,成本压力显著:一斤茶叶仅能提取200毫升染料,制作一条茶染围巾的原料成本就达80元,定价150元以上时,消费者购买意愿明显降低。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成员结合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在原料储存方面,建议采用“冷冻干燥技术”保存茶叶,通过实验数据显示,该技术可使染料保质期延长至12个月,且色素留存率达85%以上;在产品开发上,设计“茶染+日照文旅”系列,如将万平口风景区图案印在茶染手帕上,推出“茶染体验套装”(含迷你染料、素布、教程),降低消费门槛;在传承方面,提议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开展“非遗课堂”,用短视频记录技艺步骤,吸引青少年关注。
返程途中,成员们仍在热烈讨论。大家意识到,茶染技艺的价值远不止于染色本身:它串联起茶园经济、手工就业、文旅消费,是乡村振兴的“微型产业链”。当看到朱老师用染品边角料制作的杯垫在周边民宿热销,成员们更深刻理解了“创造性转化”的真谛——不是改变传统技艺的内核,而是为其注入当代生活的场景。
实践团计划将调研成果整理为《茶染技艺产业化发展报告》,包含原料标准化方案、产品设计图谱、市场推广策略三部分,提交给日照市文旅局与非遗保护中心。“传承非遗不是一句口号,”团队负责人说,“我们要用专业知识搭建桥梁,让古老技艺既能守住匠心,也能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