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上午,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队走进日照市“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在古色古香的院落中开启了一场深度探寻茶染非遗的实践之旅。此次活动以“触摸千年技艺,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旨在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传统茶染的独特魅力,深化对非遗保护的认知与责任感。
为让实践活动更具深度,队员们提前开展了系统的筹备工作。通过翻阅《天工开物》《考工记》等古籍文献,他们梳理出茶染技艺从商周时期的雏形到唐宋的兴盛,再到明清的成熟脉络,了解到这项技艺是古人利用天然植物资源的智慧结晶。日照地区的茶染技艺因当地盛产绿茶,形成了以茶汤为染料、以棉麻为载体的独特风格,其色彩随时间沉淀愈发温润,堪称“活的文化遗产”。
队员们还通过线上访谈非遗研究者、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整理出茶染工具制作、染色步骤控制等关键问题,并与“无失山房”反复沟通,确定了从技艺展示到亲手实践的完整流程,为实践活动打下了扎实基础。
踏入“无失山房”的瞬间,队员们便被浓郁的茶香与草木气息包围。手工坊内,悬挂的茶染长裙以深浅不一的茶褐色为底,点缀着以茶叶拓印的叶脉图案,宛如将秋日山林穿在身上;陈列架上的茶染桌旗,通过多次浸染形成渐变纹理,与茶具搭配相得益彰。队员们凑近观察,发现每件作品的色彩都带着自然的呼吸感——没有工业染料的刺眼,唯有岁月沉淀的柔和。
“这些颜色来自茶园的四季。”非遗传承人朱春莲老师的讲解拉开了交流序幕。作为吕家染坊第六代传人,她与第五代传人吕慧坚守数十年,从《齐民要术》中发掘染色古方,结合现代环保理念改良技艺。她展示的祖传染布工具中,一把百年木槌因常年捶打茶叶已变得光滑,“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捶打茶叶的力度、时间都会影响染料的浓度。”朱老师还现场演示了“一染二晒三固色”的流程:将煮沸的茶汤过滤后放入布料,反复浸染三次,每一次晾晒都要避开正午强光,防止色素氧化——这看似简单的步骤,藏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
最令人期待的实践环节中,队员们围坐在染缸旁,在朱老师指导下尝试茶染方巾。看似容易的浸染,实则暗藏玄机:有人因翻动不及时导致颜色不均,有人因晾晒时间不足出现褪色。当带着青涩痕迹的作品完成时,队员们更深刻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真谛。
交流中,朱老师坦言茶染传承面临的困境:年轻人不愿投入三五年时间学习基础技艺,家族式传承模式难以突破;市场上廉价化学染品冲击下,纯手工茶染因耗时久、成本高,推广范围有限。“但总有办法。”她指着墙上与高校合作设计的茶染文创产品,“把传统纹样做成现代配饰,让年轻人愿意带在身边,就是新的传承。”
实践结束时,队员们带着亲手制作的茶染作品返程,行囊中还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思考。大家纷纷表示,将通过校园展览、短视频创作等方式讲述茶染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这项技艺的价值。正如队员李同学所说:“茶染的颜色会慢慢变深,就像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用耐心和创新,让它在新时代愈发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