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气渐盛,"无失山房" 的竹帘在微风中轻摇,染坊里飘出的茶香却带着沁人的清凉。2025 年 7 月 13 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踏着晨光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的这座非遗手工坊,指尖拂过茶染布料的纹路,耳畔回荡着染匠的讲述,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探索就此展开。
尚未深入体验时,我对茶染的印象还停留在古籍里 "以茶汁渍布,色如秋茶" 的模糊记载。直到亲眼所见展厅中陈列的佳作,才真正被这项技艺的生命力震撼:一块茶染丝巾在光影下呈现出由褐至绿的渐变,仿佛将整座茶山的晨昏收进丝缕;一幅茶染挂毯上,茶叶自然晕染的痕迹恰似水墨山水,细看竟能辨认出龙井与普洱的不同晕色 —— 原来不同茶类的单宁含量差异,会造就如此丰富的视觉层次。这些作品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能让人触摸到时光温度的文化载体。
听手工坊的老师讲述茶染的起源,更觉古人智慧的厚重。早在唐代,南方茶农便发现冲泡后的茶渣能给麻布上色,既解决了废料处理的难题,又省下了购置染料的开销。这种 "取之自然,用之有度" 的生活哲学,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愈发珍贵。老师指着墙角堆积的茶渣说:"这些都是附近茶馆送来的,原本要当垃圾处理,现在能让布料穿上 ' 自然的衣裳 '。" 简单的话语里,藏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环保理念的奇妙共鸣。
亲手参与茶染流程时,才懂得 "慢工出细活" 的真谛。在老师指导下尝试扎染技法,看似简单的捆扎动作却暗藏玄机:用棉线缠绕布料时,力道需均匀如呼吸,过紧则染料无法渗透,过松则图案模糊不清。当我第三次调整捆扎角度时,老师笑着说:"这就像做人,既要守住分寸,又要留有余地。" 煮染环节更似一场与自然的对话:茶汤在锅中翻滚出琥珀色的涟漪,白布浸入的瞬间,颜色如墨滴入水般晕开,初为浅黄,再成赭石,最终定格为沉静的茶褐。等待布料晾干的过程里,鼻尖萦绕的茶香仿佛成了时间的刻度,让人在快节奏的时代里,重新体会 "等待" 的价值。
交流环节中,老师展示的跨界设计令人眼前一亮:茶染牛仔外套上,传统如意纹与街头涂鸦元素碰撞出不羁的美感;用茶染亚麻布制作的笔记本封面,压印着茶叶叶脉的纹理,每一页都带着淡淡的茶香。"年轻人喜欢的不是老古董,是有故事的新东西。" 老师的话点醒了我们:传承不是把技艺放进博物馆,而是让它走进日常生活。实践团成员们纷纷献策,有人提议用茶染布料做汉服配饰,有人想开发茶染主题的研学课程,思维的火花在茶香中不断迸发。
返程路上,大家仍在热烈讨论传承之道。如今短视频平台上,"非遗 + 直播" 的模式让缫丝、竹编等技艺走进大众视野,茶染为何不能借鉴?或许可以设计茶染 DIY 材料包,让都市人在家体验手工乐趣;又或者与环保组织合作,推广 "茶染替代化学染色" 的理念。我们熟悉新媒体传播的规律,更懂得年轻群体的审美偏好,这正是我们参与非遗传承的独特优势。
离开 "无失山房" 时,夕阳为茶染作品镀上金边。回望这座隐于市井的手工坊,突然明白非遗传承的真正意义: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生活中的活态文化;不是老人手中的坚守,而是年轻人肩上的责任。正如茶染布料需要反复浸染才能成色,文化传承也需代代接力方能延续。
作为新时代的 "青衿" 学子,我们既是传统技艺的记录者,更应成为创新传播的践行者。当茶染的色彩出现在校园的文创产品上,当茶染的故事通过我们的镜头传遍网络,当更多人愿意为一块手工茶染布停下脚步 —— 这份千年技艺,便能在时光的长河里,继续流淌出属于当代的光彩。这,便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最真挚的传承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