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 “无失山房” 的木门,一股混合着茶叶与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的成员们,在这缕香气中,与茶染技艺撞了个满怀。
手工坊的架子上,整齐摆放着各式茶染物件:婴儿的襁褓布泛着柔和的米黄色,据说是用陈年普洱反复浸染而成;素雅的桌旗上,茶渍晕染出的纹路像极了日照海边的浪花。主理人朱春莲拿起一块边角料,“这是用去年的秋茶染的,你看这颜色多沉稳,就像老日照人的性子。”
实践团成员们注意到,朱老师的指甲缝里总带着淡淡的茶褐色。“做了三十年茶染,手上的颜色就没褪干净过。” 她边说边演示揉茶的手法,指腹与茶叶摩擦的沙沙声,像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成员小周忍不住试了试,刚揉几分钟就觉得手腕发酸,“原来这看似简单的动作,也藏着这么多门道。”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正在晾晒的茶染布上。布料随微风轻晃,光影在上面流动,仿佛一幅活的画。朱老师说:“茶染最讲究顺应自然,晴天晒、阴天晾,连风力大小都得看,急不得。” 这句话让实践团成员们深有感触,在快节奏的当下,这样的慢工艺更显珍贵。
离开前,成员们把自己染的茶布系在手工坊的院墙上。风一吹,各色茶布轻轻摇曳,茶香在空气中久久不散。这抹独特的色彩,成了他们心中关于日照、关于非遗最温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