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队走进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刚踏入坊内,浓郁的茶香便与独特的染香扑面而来,一场与茶染非遗、与朱春莲老师的邂逅就此开启。我们跟随着这位茶染传承人,一同探寻茶染技艺背后的传承故事与发展脉络。
手工坊的每一处陈设都透着时光的韵味。墙上悬挂的茶染桌旗,深褐与浅棕相互交织,勾勒出如同古树年轮般的纹理,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竹篮中整齐叠放的染制手帕,边角处留存着茶叶自然晕染的斑驳痕迹,每一处印记都是自然的鬼斧神工;角落里的土布卷散发着棉麻特有的粗糙触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田野的清新气息。朱老师指着一幅茶染挂画,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你们看这渐变的色泽,是头道染和二道染的区别;那些细碎的斑点,是茶叶渣自然附着留下的痕迹。茶染从不用化学助剂,每一笔颜色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此刻我们才知晓,那些沉静的色彩里,不仅蕴含着精湛的技艺,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亲手制作茶染手帕,是一场与耐心的较量。选土布时,朱老师让我们闭眼触摸不同布料:“纯棉布吸色会深些,含麻的布会透出些筋骨,就像人有着不同的性子。”她还教我们将布角在指间捻动,去感受纤维的粗细。煮染料的铜锅在炉火上咕嘟作响,碧螺春的叶片在沸水中不断舒展、沉落,汤色从浅黄渐渐变成琥珀色,最后凝结成深褐,空气中的茶香浓郁得仿佛化不开。朱老师不时用长勺搅动,说道:“火大了颜色会焦,火小了颜色透不出来,得像照看孩子似的时刻盯着。”轮到我们染色时,有人急着搅动布料,被她轻声拦住:“别急,让布自己慢慢吸色,就像让故事慢慢生长。”看着手帕在染缸里逐渐变色,从浅棕到深褐,再到晾晒后浮现出的天然纹路,我们忽然明白:茶染的美,在于它不追求刻意的完美,只保留自然的随性。
与朱老师围坐在一起聊天时,她谈起茶染的传承之路,语气中既有叹息,更有执着。“十年前我接手这门手艺时,村里会茶染的老人只剩三个了。”年轻人觉得这太费时间,“机器染一小时能出百十米布,咱这一天才染几块。”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反而琢磨起新的法子:拍短视频时,她会让镜头从沸腾的染锅移到女儿用茶染布做的汉服裙摆,配文“千年茶染,可染岁月亦可染青春”;她还在工坊开展体验活动,常有年轻人特意从外地赶来学习茶染。“守着老规矩没错,但得让老手艺会‘说话’,才能跟上年轻人的脚步。”
离开工坊时,夕阳正透过窗棂,给架上晾晒的茶染布镀上了一层金边。那些深浅不一的色块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页页写满故事的旧书。我们忽然明白,朱老师守护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与自然相处的哲学——不掠夺、不急躁,在等待中收获馈赠。而我们这些见证者,或许无力复刻所有细节,却能成为桥梁:用管理学知识帮她规划产品路线,用新媒体技能把茶染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那些浸过茶香的布料,从日照的山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生活里的血脉。7月13日的“无失山房”之行,于我们而言,是一堂深刻的非遗传承启蒙课。朱老师用坚守与创新,诠释着非遗传承人的使命。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成为非遗的传播者、创新者——用专业知识助力非遗市场化,借新媒体让茶染走出工坊,让更多人看见这份美。非遗是民族的根与魂,茶染非遗更是日照茶乡的文化名片,传承它,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基因,让历史照亮未来。愿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化作非遗传承的微光,与朱老师这样的匠人同行,让茶染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亮的光芒,照亮更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