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8 日,山东科技大学星火公益
“向阳花” 志愿帮扶队在青岛市黄岛区六汪镇前六汪村开展暑期支教进入第二周,通过趣味语文、创意剪纸、科学实验等特色课程,为乡村孩子搭建知识探索与兴趣培养的平台,持续推进乡村暑期教育补给与素养提升。
趣味语文:让汉字与诗词 “活” 起来
“同学们,你们看‘山’这个字,是不是特别像连绵的山峰?”
在趣味语文课堂上,支教队员手持汉字演变教具,将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故事。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队员结合甲骨文、金文的形态对比,为孩子们拆解 “水、火、木” 等基础汉字的起源逻辑,原本枯燥的文字溯源,在生动讲解中变成一场 “汉字考古之旅”。
诗词教学环节,队员创新设计 “诗词情景剧”。讲解《村居》时,几名队员现场还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的画面:有人扮作拂动的柳枝,有人模仿奔跑的儿童,让孩子们在沉浸式表演中理解诗意。“原来古诗里藏着这么有趣的故事!” 四年级学生小手举得很高,分享自己对诗句的新感悟。课堂末尾的 “诗词飞花令”,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背诵热情,从 “春眠不觉晓” 到 “映日荷花别样红”,经典诗词在乡村教室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 “接力传承”。
端午节主题太空泥:彩泥里的端午韵味
“大家看,用太空泥可以做出可爱的小粽子哟!” 支教队员端出色彩缤纷的太空泥,开启端午节主题创作课堂。队员先展示自己用太空泥制作的作品,翠绿粽叶包裹着胖乎乎的粽子,旁边还有俏皮的咸鸭蛋、小巧的香囊,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教学时,队员分步讲解,先取绿色太空泥揉成长条做粽叶,再用白色、红色等泥料塑出糯米、馅料,组合起来变成逼真的小粽子。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创作,有的给粽子捏出笑眯眯的表情,有的搭配出不同颜色的 “馅料”,还有的发挥想象,用太空泥做出龙舟、艾草等端午元素。不一会儿,一个个造型各异、充满童趣的端午主题太空泥作品诞生了,摆放在桌上像一场微型的端午创意展,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科学实验:小课堂里的 “大爆炸”
“快看!泡沫像岩浆一样涌出来了!” 科学实验课上,“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点燃了孩子们的探索热情。支教队员提前用黏土捏制 “火山模型”,将小苏打、柠檬酸、色素按比例调配成 “喷发剂”。随着材料混合,橙红色泡沫从
“火山口” 喷涌而出,前排孩子既紧张又兴奋地往后退,却又忍不住探身观察。
分组实验时,孩子们围在实验台旁,按照步骤称量试剂、调试比例。“老师,为什么换了白醋,泡沫变少了?” 面对问题,来自环境科学专业的队员结合酸碱浓度差异,用通俗的 “力气大小” 比喻为孩子们解释反应原理。在 “会跳舞的盐粒”(声音共振实验)环节,透明玻璃杯中的盐粒随着音响震动跳跃,孩子们好奇地触摸杯壁感受震动,尝试用不同音量、频率触发 “盐粒舞蹈”。一个个小实验串联起物理、化学的基础原理,让乡村孩子在观察与操作中,迈出科学探索的第一步。
截至第二周,山东科技大学星火公益
“向阳花” 帮扶队已累计开展8类22节特色课程,覆盖前六汪村及周边30余名学生。后续,团队将结合学生反馈优化课程,持续以知识为桥、以实践为舟,助力乡村孩子在暑期收获成长,为校地协同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