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学子传承非遗:楷木雕刻技艺在青少年中的新生
大学生网报济宁8月3日讯(通讯员 崔明哲)为探究并推广曲阜楷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认知与传承现状,7月20日至25日,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匠心承楷韵实践团结合“教育强国”百千万专项活动,在曲阜市第一中学、曲阜市青少年宫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文化讲座:专家与工匠的传承对话
7月20日上午,曲阜市青少年宫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场以“曲阜楷木雕刻文化”为主题的讲座正在进行。实践团特意邀请了当地知名专家和深耕楷雕技艺数十年的工匠,其中从事楷雕工作40余年的颜德印老师尤为引人注目。他带来的工具箱里,二十余把刻刀整齐排列,从宽刃劈刀到细如针尖的修光刀,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颜德印从楷雕与儒家文化的渊源讲起,他举起一块楷木原料,让前排学生触摸其细腻的纹理:“咱曲阜的楷木生长在孔林,得长够50年才能用,木质坚硬还带清香,这是别处木材比不了的。”他详细讲解了楷雕的六道核心工序,从选料时的“看纹理、听声响”,到雕刻时“横平竖直见力道,转弯处要留余韵”的讲究,字字句句都透着对技艺的敬畏。

图为颜德印老师在曲阜市青少年宫进行楷雕文化讲座。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赵紫露 摄
展览体验:印章篆刻的艺术魅力
同一时间,青少年宫另一展厅内的“印章篆刻过程体验”展览活动同样热闹。展厅内陈列着不同规格的楷木原料、各式刻刀及成品印章,墙上的展板以图文形式呈现印章篆刻的完整流程。实践团成员与雕刻艺人分工协作,向参与学生介绍工具使用方法,指导他们完成简单的篆刻体验。
学生们在长桌前依次排开,手持刻刀专注地在楷木块上作业。有人在描摹印稿时反复修改,有人在雕刻时因力道不均导致线条歪斜,一旁的艺人便上前调整其握刀姿势,提醒“顺着木纹下刀更省力”。实践团成员则在现场记录体验过程,用相机捕捉学生们专注的神情,收集他们对体验活动的即时反馈。

图为学生在曲阜市青少年宫体验印章篆刻过程。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王健乐 摄
教育活动:普及非遗文化知识
7月22日,实践团成员走进曲阜市第一中学,开展楷雕非遗文化知识普及活动。活动以PPT展示为基础,配合实物展品,向学生们系统介绍楷雕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实践团成员孙宁晣结合前期收集的文献资料,讲解楷雕作品中常见的“回纹”“云纹”等图案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展示从当地博物馆借阅的传统楷雕摆件与现代文创产品的对比样本。
互动环节中,实践团成员提出“楷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常见题材有哪些”等问题,学生们举手抢答,现场气氛活跃。活动接近尾声时,实践团成员还向学生们展示了多件精美的楷木雕刻作品,有小巧玲珑的摆件,有工艺精湛的挂件,还有实用的文具等。学生们纷纷上前近距离观赏,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认真听取楷雕知识讲解。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崔雅淇 摄
社交平台:传播中华雕刻文化
为了扩大活动影响力,实践团还利用社交平台进行了线上宣传。通过发布活动照片、视频和相关文章,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参与。特别是在抖音、小红书平台上,一系列关于楷雕制作的视频获得了过万次播放,许多网友留言表示希望有机会亲自体验这一传统技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楷雕活动照片。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赵紫露 摄
总结反馈评估:活动成效与展望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对参与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活动对楷雕有了更深的认识,80%的学生表示愿意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此外,实践团还与当地文化和旅游局进行了反馈交流,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推动楷雕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通过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匠心承楷韵实践团不仅为曲阜楷雕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青少年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传播途径,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