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百里拾遗”实践团队成员走进邯郸道开展调研。邯郸,这座有着三千年建城史的古城,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邯郸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串城街(现更名为邯郸道)历经岁月洗礼,如今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走入公众视野。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探索这条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路径,解析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图1 实践团队在串城街(邯郸道)的合影
串城街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曾是邯郸古城的重要商业与生活轴线。明清时期,这里商贾云集,街巷纵横,传统民居与店铺林立,形成了典型的北方市井风貌。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串城街一度陷入衰败,建筑老化、业态低端、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2010年起,邯郸市启动串城街改造工程,现以“邯郸道”为名,将其定位为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商业服务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并于近年完成整体升级。
如今的邯郸道,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群沿街铺展,既保留了传统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砖木结构等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功能性设计。调研团队观察到,街区主街宽度约8米,两侧建筑以二层为主,一层多为商铺,二层部分用于民宿或展览。建筑立面采用仿古砖雕与木质格栅装饰,细节处可见“邯郸成语典故”等文化符号,凸显地域特色。
然而,部分新建建筑也被受访市民指出“仿古痕迹过重”,与原有历史建筑缺乏自然过渡。一位长期居住在此的老人表示:“老串城街的烟火气少了,虽然整洁了,但有些房子‘太新了’,少了点味道。”对此,规划部门回应称,后续将加强对传统工艺的还原,并在业态引导中注重“活态传承”。

图 2实践团队成员邀请工作人员填写调查问卷
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是邯郸道改造的亮点之一。团队注意到,街区地面铺设青石板,排水系统隐蔽化,电力通信管线全部入地,并增设了无障碍通道和休憩节点。夜间亮化工程以暖黄色调为主,灯笼与轮廓灯交织,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氛围。
业态方面,街区引入了邯郸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店、文化体验馆等,但问卷调查显示,约65%的游客认为商业同质化现象存在,如“网红小吃”占比过高,而本土传统技艺展示不足。一位经营剪纸艺术的非遗传承人告诉团队:“租金压力让很多老手艺人难以入驻,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扶持。”

图 3实践团队成员邀请居民填写调查问卷
邯郸道的更新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其优势在于提升了城市形象、拉动了旅游经济,2023年街区客流量已突破百万人次。但过度商业化可能稀释文化内核,如何保留原住民的生活记忆、避免“千街一面”,成为后续优化的关键。
调研团队负责人表示:“历史街区的生命力在于‘人’,既要改善物质环境,也需通过社区参与、文化活化等方式维系其精神脉络。”此次调研收集的问卷与访谈记录,将为邯郸道及其他同类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夕阳西下,邯郸道的灯笼次第亮起,游客与市民在此漫步,仿佛穿梭于古今交汇处。这条老街的复兴之路,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自觉的缩影——在追赶现代的脚步中,如何让历史真正“活”下去,仍是一座城市永恒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