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上面的每一个签名,都藏着一颗爱国的心。”科左后旗研学团在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内,望着“收回青岛”请愿书复印件上密密麻麻的签名,久久沉默。 这座博物馆建在一战时期德军青岛要塞旧址上,地下50余个厅室还原了当年的军事防御场景。走进地下指挥部,昏暗的灯光下,作战地图上的红色箭头标记着进攻路线,电报机、电话机等老设备整齐排列,仿佛能听到百年前的急促指令。“1914年,日德两国为争夺青岛在这片土地上开战,最终日本占领青岛,取代了德国的殖民统治。”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同学们的目光紧紧盯着展柜里的“战利品”——日军缴获的德军枪支、炮弹,冰冷的金属上还留着战争的痕迹。 “巨野教案”展区前,同学们停下了脚步。1897年,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强占胶州湾,进而迫使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展柜里的条约原件复印件上,“将胶州湾租与德国,租期99年”的字样格外刺眼。“为什么他们能这样欺负我们?”一名同学忍不住问。“因为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没有反抗的力量。”讲解员的回答让现场安静下来。
转过拐角,“五四运动”展区的画面让人热血沸腾: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青岛主权被划归日本,北京学生喊出“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柜里,当年学生游行时举的标语牌、印发的传单,虽已泛黄,却仍能感受到其中的愤怒与决心。
“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离开博物馆时,包佳敏同学在笔记本上写道,“它是当国家需要时,敢站出来的勇气;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记得‘我是中国人’的初心。”夕阳下,博物馆外的“和平鸽”雕塑展翅欲飞,仿佛在诉说: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