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苗族锡绣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剑河县境内,它用材独特、工艺精美,是剑河苗族意识信仰、文化基因、思维创造意识的体现, 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然而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阻碍:目前掌握锡绣的绣娘年龄偏大,年轻传承人稀缺,锡绣的制作流程复杂,对技艺和手法要求极高,且在学习和掌握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一直处于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当代年轻人很难有时间且沉下心来专门学习锡绣的制作,加之公众对其认知程度有限及其宣传推广的欠缺,锡绣的发展和传承有待推进。2025年4月16日第八期《求是》杂志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大学生三下乡聚焦非遗锡绣,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乡村文化振兴”等政策的具体行动。在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创新的方式将锡绣发展、传承下去成为我们此次三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
深度访谈,探寻锡绣历史记忆
抵达剑河县,团队成员立即按照计划分成访谈组、视频记录组和访谈整理组,前往龙女三九锡绣工作室和展留村村民家中开展访谈记录工作,并体验制作了锡绣作品寻访多位资深锡绣传承人与绣娘。围坐交谈间,我们顺着时光脉络,梳理出锡绣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传承脉络,以及那些藏于针脚背后的动人故事。例如苗族虽无专属文字,却以 “王” 纹传递族群秩序。“王” 纹,是苗族对权威的具象化,承载着族群对秩序、智慧传承的敬意,是刻在绣纹里的 “无声族徽”。
传承人们忆起往昔,从初触锡绣时的懵懂好奇,到日复一日苦练技艺,直至成为备受敬仰的技艺大师,这一路的心酸与荣耀尽数道来。她们对锡绣的热爱,似火般炽热,执着之情,令人动容。此次访谈,我们共与3位传承人及20位绣娘交流,整理出1份详实记录,为锡绣留下珍贵的历史注脚。
技艺学习,注入年轻传承力量
为让锡绣技艺薪火相传,团队成员虚心向传承人求教。选材时,我们仔细甄别每一根丝线、每一片布料;设计图案时,我们将校徽与锡绣结合,使传统锡绣融入时代元素;穿针引线间,反复琢磨针法的精妙;上锡时,努力把握力度的分寸。
学习过程中,针法繁杂若云雾中的山径,曲折迂回,让人难以窥其全貌;力度掌控精微如琴弦上的音准,失之毫厘,便谬之千里,但我们从未言弃。凭借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学习期间,我们与传承人结下深厚情谊,他们倾囊相授,我们虚心受教,为锡绣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数字化传播,扩大锡绣影响力
团队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启锡绣数字化传播之旅。数字媒体小组精心制作系列短视频,以生动画面、通俗语言,介绍锡绣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与文创产品。视频在抖音等平台发布后,迅速引发关注,累计播放量突破千次,点赞数破百次。同时,搭建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展示平台,定期推送锡绣资讯与活动动态,吸引大量粉丝关注,让更多人随时随地领略锡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亲身体验、重点访谈等多个维度对剑河县非遗锡绣开展一系列活动,对锡绣的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活动中,锻炼了团队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团队成员的实践经验,推动了成员们的成长。然而,我们的实践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锡绣是一项非遗艺术,应当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也应当采取更多的手段吸引年轻人去学习传承这项技艺,当前锡绣的传承仍存在传承人稀缺,技艺耗时长,工艺流程复杂的问题,作为青年,积极创新,推动锡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义不容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持续关注乡村锡绣产业发展,积极宣传,为锡绣发展贡献微薄之力。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共同推进文化的传承,探索出新时代下锡绣产业的新发展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