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地铁已从单纯交通工具,转变为牵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地下引擎”。2025年8月12日,百里拾遗实践团队围绕郑州市市内13条地铁线中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站点,开展当天的调研行动,旨在探寻城市轨道交通如何引导空间组织、商业模式与居民行为的深度协同。
调研团队实地考察了二七广场站、紫荆山站、中央商务区站、郑州东站、福塔东站、医学院站和马寨站等站点,采用轨道穿行式调研方法,结合客流高峰监测、导视系统记录与使用者访谈,形成“站点-功能-使用者”三维数据样本。


图1 调研团队在二七广场站高峰时段客流点位采集
在传统商业心脏二七广场站,调研发现其地铁出入口与周边商业空间融合度较高,但站外交通组织有待优化,存在人车交织问题。紫荆山站作为轨道交汇核心,通过科学换乘路径设置与信息引导,展现出较高的换乘效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央商务区站与福塔东站。前者集聚了金融、政府与总部经济,地铁出入口与写字楼、广场实现一体化设计,是TOD开发的成熟案例;后者位于城市发展东轴末端,虽站内设施先进,但周边空置率高,仍处于“功能外溢”的早期阶段。


图2 中央商务区站与广场空间融合实景拍摄
在郑州大学站与医学院站,调研团队特别关注地铁对教育、医疗机构的支撑作用。高校学生反映地铁是“日常穿梭的生命线”,但高峰期进出站存在压力;而医学院站作为三线交汇处,站内流线与医疗机构紧密配合,具备较强的组织效率。
通过对22名乘客与地铁站务人员的访谈,调研团队提炼出三点系统性观察:
1.地铁站点功能分层明显,主中心区密度高,外围发展空间大;
2.部分地铁站在“站城协同”中仍存在断层,地上业态与地下出入口匹配性不足;
3.信息引导系统建议进一步智能化,支持更多乘客自主导航。

图3 紫荆山站导视系统现场记录

图4 郑州轨道交通调度中心
团队成员冯超贤表示,在未来地铁更新与新线规划中,应强化空间一体化设计,推动地铁出入口与街道界面“无缝衔接”;同时引入文化、零售、社区服务等“轨道+生活”复合功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地下城市”。地铁不仅是城市动线,更是未来生活方式的骨架。城市需要在轨道交通“量的覆盖”基础上,实现“质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