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为深入调研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改造,“百里拾遗”社会实践团成员深入济南历下区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王府池子十二号院,开展相关历史文化街区内济南民居的更新利用。团队通过测绘、访谈、影像记录、问卷调查详实的记录了王府池子十二号院的相关信息,为后期的更新改造和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的理论支撑。

图 1时间团队在王府池子十二号院门前的合影
王
府池子12号院位于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南部,是该文旅商圈的关键节点。作为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处曾因“居住为主的封闭建筑形态”与“商业街区所需的开放性”形成矛盾,空间活力不足成为突出问题。团队走访发现,该建筑为二十年前重建的居民房,由12号院与6号院合并而成,虽与周边历史建筑形态存在差异,但严格遵循历史风貌区规定,在立面、屋顶形态上与沿街建筑保持协调,形成了独特的街区肌理。
图 2实践团队成员邀请居民填写调查问卷
团队立足场地历史价值,深挖地域文化基因。王府池子街因西侧“王府池子”(又名濯缨泉,济南72名泉之一)得名,其名称与地理位置的变迁见证了济南数百年历史演变。结合芙蓉街-百花洲片区“历史文旅街区”定位,团队决定将其改造为书店业态,通过开放运营激活空间活力,助力街区商业与文化融合发展。

图 3实践团队成员在十二号院内部进行调查并合影
此次调研中不仅深化了团队对于历史文街区和济南当地民居的认识,也为后续针对不可移动民居建筑的保护拓展了思路。“百里拾遗”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跟进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内民居的更新保护。力求重新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建立泉院共生微气候数据库,结合泉水调节、传统坡顶通风等特色,优化建筑节能改造方案,探索历史建筑与自然生态融合的路径。历史文化街区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养分。团队将把王府池子“泉居共生”“新旧交织”等改造经验提炼为可复制的更新工具包,让百年泉院在当代生活中持续生长,为历史文化街区中“泉—建筑—生活”的协同活化提供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