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政策号召,今年暑假,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梦起云滇”公益团队下设的“梦起云滇·雨润青禾”“梦起云滇·晴晖育芽”两支实践支队携十年积淀再度启程,于7月25日至8月5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火德红镇南筐小学及绥江县新滩镇石龙小学,成功开展了第十二期夏令营及田野调研活动。
山间有风,少年慨然而行
本次前往的两个支教地点均位于山坳间,四围青山环抱,蜿蜒山路在群峰间曲折;鲁甸县火德红镇的南筐小学更是藏于层峦深处,脚下是起伏的坡地,往来的路总伴着山石与沟壑。同时,受制于偏僻的地理环境,两地也都面临着“教学资源匮乏”“留守儿童长期缺乏陪伴”等问题。于是,团队积极响应多方政策,希望通过“暑期乡村夏令营”的形式走进这两所学校,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捎去知识的光亮与掌心的温度。
未雨绸缪,落实前期工作
课堂如璞,需以心为凿,以情为砺。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课程内容,团队成员在教研组的精心策划下,进行了三次课堂研磨培训以及多轮试讲打磨——从初备课时的生涩忐忑,到站定讲台的从容自如,那些细碎的反馈与调整,便像这山间的晨露,让每一位队员在浸润中悄然成长。带着这份笃定与期待,出发前的小学期里,队员们就沉下心来,于字斟句酌间丰富着课堂的肌理,于笔尖流淌出万余字的个人任务书,将“精益求精”注入每一页教案的设计与撰写中,只为把最饱满的知识,捧到孩子们眼前。
深耕云滇课堂,教学相长,提质增效
多年以来,团队始终坚定“投身一场伟大事业,撑起一个纯真梦想”的初心,秉持着“科学支教”理念,旨在利用所学知识不断为山区儿童开拓眼界,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热爱。今年,两支队伍充分汲取过往云南支教的丰富经验,立足“云滇课程体系”,创造性地开设了如科普课、诗歌课、阅读课、乡土文化课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努力做到让每一堂课都像一缕阳光,悄悄照亮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眼眸。此外,团队今年特别与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们携手合作,引入教育学专业知识,显著提升了“云滇课堂”的科学性与完备性。
调研扎根田野,石板青苔,深入走访
支教期间,团队在与镇政府工作人员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同步开展了常态化的家庭走访调研——两支队伍分别围绕“乡村儿童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探究”“夏令营成效儿童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开展相关田野调查。走过泥泞的山路,遇见清晨的薄雾,实践团于过往经验中反思,于实地探索中创新,力求将社会实践的路走更实,将田野调研的光聚更亮。走访期间,团队成员仔细记录着每个孩子的家庭结构、学习环境等细节,与家长们进一步探讨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团队成员以脚步丈量乡间路,系统梳理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为公益项目优化与乡村教育研究积累了宝贵一手数据。
精准关爱成长,点滴耕耘,润物无声
为进一步了解火德红镇与新滩镇两地的教育情况,同时关注孩子们的自身发展,团队不断完善“成长档案”“成长导师制度”,为每位孩子建立专属个人成长档案,点对点关注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交互对话里藏着细碎暖潮,堂间纸箱中收尽少年心事——“解忧杂货铺”成为孩子们倾诉心声、获得引导的温馨港湾:孩子们把不敢说的烦恼、藏不住的欢喜写在纸条上,轻轻投进箱中;队员们则化身 “解忧使者”,细细品读每一行文字,用温暖的笔触写下鼓励与解答。在管理方面,团队严格推行“班主任负责制”,对晨签、午休、放学接送等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活动安全、有序、高效运行。而每日例会则实现了及时汇总、精准解决课堂、管理及家访等环节中发现的问题。
践行绿色理念,云滇衔梦,播洒希望
近年来,团队积极参与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发起的“Movers4Climate绿色乡村青年行动”。走访中,队员们通过问卷与访谈调研乡亲们对气候变化、农业发展和塑料污染等议题的认知;课堂上,两支团队都开设了“云滇绿色课堂”来传授可持续发展、极端气候与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播撒绿色种子,助力乡村未来。同时,团队也与云田公益发展中心合作,基于前期对两处小学周边水资源情况的调研,相关队员也从饮水健康、口腔健康、视力保护、健康饮食和传染病预防五个方面开展健康科普课程,并向孩子们发放“温暖水杯”,切实守护山区孩子的健康基础。
心系云滇播撒希望,情暖童真筑梦未来
十几日的时光仿佛流水般划过,队员们与孩子们的情谊早已在朝夕相处中生根发芽。课堂上的欢笑、家访时的叮咛、“解忧杂货铺” 里的秘密……这些甜蜜的种种都成了埋藏于云滇山间最珍贵的记忆。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梦起云滇”公益团队将始终带着沉甸甸的收获与思考,把山间的故事、孩子们的期盼,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当朗朗书声回荡校园,当求知的眼神点亮课堂,这份跨越千里的情谊便有了最真实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