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在社区和乡村推广生态茶染的活动结束后,并未如潮水般退去,而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持续生长的种子,催生出更多鲜活的故事。
在日照市东港区的幸福社区,“邻里茶染日”成了每月固定的活动。退休教师张阿姨自告奋勇当起了志愿者,带着居民们继续探索茶染的新花样。她们不再局限于围裙、抹布,而是尝试用茶染布制作杯垫、香囊等小巧物件,在社区的便民市集上售卖。“上个月卖的钱,我们买了些文具捐给了山区孩子。” 张阿姨的语气里满是自豪,茶染不仅丰富了她们的晚年生活,更让大家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社区主任说,自从有了茶染活动,邻里间的交流多了,社区的凝聚力也强了,“以前见面只是点头问好,现在一起染布、聊天,像一家人一样。”
在茶农集中的李家庄,茶染技艺培训班培养出的“巧匠”们有了新动作。村民李大哥联合几户人家成立了“茶香染坊”合作社,统一采购原料、制作产品、对接订单。他们根据实践团提供的市场调研数据,主打茶染婴儿用品,因为天然无刺激的特点深受家长青睐。“上个月光婴儿口水巾就卖了 500 多条,比种茶挣得还多。” 李大哥算起收入时,脸上的笑容藏不住。合作社还带动了村里的妇女就业,不少留守妇女在家就能参与茶染制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
乡村文化礼堂里的茶染作品展也有了新变化。村民们自发成立了 “茶染文化小分队”,定期更新展品,还会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茶染的故事。在一次乡村旅游节上,他们编排的茶染主题舞蹈《茶色生香》获得了金奖,舞蹈中融入了茶染的折、扎、染等动作,将技艺之美用艺术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在我们村的茶染名气大了,好多游客专门来体验,村里的农家乐生意都好了不少。” 村支书笑着说,生态茶染成了村里的 “文化名片”。
“旧物改造茶染”活动也在持续发酵。不少社区和乡村都设立了“旧布回收点”,收集居民们的旧衣物,由志愿者统一进行茶染改造。改造后的衣物一部分送给有需要的人,一部分在公益市集上售卖,所得款项用于支持环保项目。在一个偏远山村,孩子们穿着改造后的茶染校服上学,既舒适又环保,成了山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实践团的成员们虽然回到了校园,但一直通过线上方式关注着社区和乡村的茶染动态。他们定期发送新的茶染技法视频,帮助解决生产销售中遇到的问题。“看到茶染在那里生根发芽,有了自己的生命力,我们比谁都开心。” 成员小李说。生态茶染的推广,不仅是一项实践活动,更像一场温暖的接力,在社区与乡村的土壤里,持续绽放着环保与文化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