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7月27日,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循迹龙门”社会实践队赴洛阳市龙门石窟开展实地调研。
傍晚的龙门石窟,阳光温柔地洒在每一尊佛像上,为这千年古迹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实践队成员首先参观了卢舍那大佛等标志性景点,详细了解了石窟的开凿历史、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许增滢 供图
活动中,队员们专访了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强调:“龙门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学术研究的支撑、社会团体的参与以及公众的共同维护。”他详细介绍了具体实践:“我们运用数字化技术精确记录石窟现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公众教育活动,努力引导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来。” 这使队员们对“协同”的实践内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交流过程中,实践队成员还就如何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与参与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一位队员提出:“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龙门石窟的故事,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这一建议得到了认可,并将考虑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随后,队员们随机采访了游客。当被谈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时,一位游客真诚表示:“保护这些国之瑰宝至关重要。除了专业机构努力,我们游客也应自觉遵守规定,做到不触摸、不刻画,人人都是守护者。”游客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公众参与的心声,也印证了协同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龙门石窟游客。沙丛 供图
此次龙门石窟调研,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更是一次扎实的社会实践。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通过实地考察、专业访谈和公众交流,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需要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力量与广大公众的协同发力。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活动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为坚定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龙门石窟合影。许增滢 供图
夕阳西下,伊河波光粼粼,倒映着石窟的剪影。龙门石窟的协同传承实践,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正藏在各方力量的携手同行中;而这份代代相传的守护,正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根基。(供稿:王颖 高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