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上午9时,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浮光志愿小分队” 实践团的成员们怀着对基层治理的探究热情,走进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玉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一场与党委书记冯明权同志的深度访谈如期展开。此次交流围绕 “工作历程与社区情怀”“一线工作难点”“社区发展挑战” 及 “创新思路与青年期待” 四大核心议题,旨在从这位基层治理 “当家人” 的讲述中,挖掘社区治理的实践智慧,感受那份扎根基层的深厚情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党委书记深入交流 黄智慧摄)
“才来到社区工作时,这里还是土路泥泞、房屋破旧的模样。” 访谈伊始,冯明权书记便打开了话匣子,眼角的皱纹里藏着二十多年的基层故事。他回忆道,刚上任时,社区基础设施薄弱,居民诉求繁杂,光是调解邻里因宅基地引发的纠纷,就跑了不下三十趟。“但看到如今社区里建起了文化广场,老人孩子有了好去处,家家户户门口的路都硬化了,再苦再累都值。” 谈及社区变化,他的语气里满是自豪,那双常年握笔、沾满墨迹的手,此刻正不自觉地比划着社区规划图的轮廓。
在评价社区工作的价值时,冯书记的目光望向窗外嬉戏的孩童:“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全是家长里短的小事。可正是这些小事,连着千家万户的冷暖。” 他坦言,最欣慰的时刻,是看到老人捧着热气腾腾的饭菜露出笑容;是暴雨后排查危房,把独居老人接到临时安置点时,对方那句 “有你们在,我们踏实”。这些瞬间,让他真切感受到 “社区工作者就像居民的‘贴心人’,要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 谈及玉观社区的发展优势,冯书记的语气愈发坚定:“我们地处珞璜工业园旁,交通便利,还有玉观老街的文化底蕴。这几年通过‘党建 + 网格’模式,把党员下沉到 25个网格里,居民有诉求,网格员10分钟内必响应,这就是我们的底气。” 他指着墙上的社区地图介绍,目前社区已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便民服务点、养老中心,还引进了便民超市,基本实现 “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
然而,光鲜的成绩背后,是基层治理的重重挑战。冯书记坦言,日常工作中,居民纠纷调解、政策精准落实、环境整治动员、集体经济发展协调等问题接踵而至。“就说去年的垃圾分类推广,刚开始居民不理解,有人觉得‘多此一举’,我们网格员挨家挨户做工作,还搞了‘积分换礼品’活动,三个月才慢慢见成效。” 他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些许无奈,“最难的还是调动居民参与共建共治的积极性,很多人觉得‘社区事是干部的事’,缺乏主人翁意识。
访谈接近尾声时,冯书记站起身,指着墙上的社区发展规划图,向实践团成员描绘未来:“接下来的三年内,要让玉观社区既留住乡愁,又充满活力。” 他的话语朴实却有力,像一颗种子,在实践团成员心中种下了对基层治理的深刻理解。
走出党群服务中心时,阳光洒在社区的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坐在凉亭里拉家常。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这场访谈让他们明白,基层治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件件民生实事串联而成;社区书记的 “治理答卷”,写在居民的笑脸里,刻在社区的变迁中。而这份答卷,仍在被不断续写,等待着更多人用青春和热情,为其增添新的笔墨。
(图为实践团和社区党委书记合影 黄智慧摄)
此次深入的交流活动,使“浮光志愿小分队”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刻领悟到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和玉观社区党委书记肩负的责任担当,为理解乡村振兴的微观实践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经验。
通讯员:程雨秋、陈雨萱、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