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渍凝古韵,布上显春秋。”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伴着盛夏的热风,再度踏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此次实践旨在挖掘茶染技艺的当代价值,通过细致记录原料制作过程、亲身参与染布环节、与传承人朱老师深入交流,探索这门古老技艺在文旅融合浪潮中的发展路径,让承载着岁月印记的茶染技艺,在青年视角下绽放新的魅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确保实践调研高效开展,团队提前两周就投入到筹备工作中。成员们分工协作,借助日照市文旅局官网、地方民俗研究文献等资源,全面梳理了当地茶叶种植的历史渊源,这些信息为把握茶染原料的地域特性筑牢了基础。同时,他们还研究了东港区近年来“非遗+旅游”的成功案例,像黑陶制作体验工坊的运营策略、渔民号子的舞台表演形式等,从中提炼可借鉴的经验。针对“无失山房”以本地炒青绿茶为主要染料的特点,团队制定了三层递进的调研计划:一是完整记录原料处理的每一道工序,建立详细的技艺流程档案;二是向工坊的访客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大众对茶染产品的认知程度和实际需求。
清晨的“无失山房”萦绕着清幽的茶香,阳光穿过木窗,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朱老师早已准备好当天要用的材料:竹筛里晾着刚摘的粗老茶叶,铁锅上煮着翻滚的茶汤,竹筐里整齐放着待染的白色棉布。朱老师一边演示筛选茶叶,一边向成员们介绍:“春茶质地娇嫩,色素含量少;夏茶枝干粗壮,经过杀青、蒸煮后,色素才能充分释放,染出的布面会呈现出自然的黄褐色,这种质感是化学染料永远无法模仿的。”在朱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成员们开始亲手体验染制过程。午后的晾晒环节充满了意外之喜。当解开绳结的那一刻,布面上出现了深浅不一的纹理:捆得紧的地方留白如同浪花,绑得松的地方晕染好似山峦,偶尔滴落在布上的茶汁形成的斑点,宛如夜空中的繁星。
午后的茶歇时间,成了一场真挚而深入的座谈会。朱老师泡上今年的新茶,话题自然而然地从技艺传承的难题展开。“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太少了。”她轻轻搅动着茶杯里的茶叶,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单是‘煮染’这一步,就要在灶台边守三四个小时,火候多一点就过了,少一点颜色又太浅,年轻人总觉得太费时间、太枯燥。”她接着说起原料的季节性问题:“夏天茶叶供应充足,可到了冬天,只能用晒干的陈茶,染出的颜色会偏暗,客户的接受度就低了。”针对这些问题,成员们结合专业知识纷纷提出建议。朱老师认真地记录着这些想法,时不时点头回应。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更希望能成为‘无失山房’和年轻群体之间的纽带,让更多人知道,在日照的山林里,有这样一门用茶叶描绘时光的技艺,正等待着被发现、被喜爱、被传承。”
夕阳西下,成员们望着晾架上随风摆动的茶染布,仿佛看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面。从茶叶到染料,从素布到艺术品,茶染技艺连接的不仅是一系列工序,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是手艺人对传统的执着坚守,也是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当看到工坊角落里堆放的茶染边角料被朱老师重新拼接,做成茶园民宿的装饰画时,大家更加深刻地明白“传承并非复制过去,而是让传统在当下找到存在的意义”。暮色中的“无失山房”,茶香与草木香相互交融,仿佛在讲述着古老技艺的新故事。而这场跨越古今的对话,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