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地方历史脉络,探寻时代精神传承,曲阜师范大学赤旌载梦实践队走进山东省威海市历史文化展馆,开展了一场专题调查研究。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史料梳理、访谈记录等方式,系统探寻地方发展脉络,解码文化传承密码。
为确保调研实效,实践队提前制定方案:以展馆馆藏文物为核心载体,划分“历史事件印证”“文化内涵解读”“时代价值转化”三个研究维度,采用“实物对照-史料佐证-队员访谈”的立体调研法。出发前,队员们分工查阅地方史志、民俗研究等文献,梳理出需重点考证的12个历史节点,准备了包含30个问题的调研提纲,为实地研究奠定基础。
上午9时,队员们抵达展馆后迅速进入调研状态。在入口展区,针对威海卫历史雕像及周边文物群,队员们展开“材质-工艺-年代”三维记录:用卷尺测量文物尺寸,拍摄细节纹路,对照资料手册标注制作背景。“这组19世纪末的陶瓷器皿,釉色厚重且带有明显手工痕迹,与当时当地手工业发展水平高度吻合,可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见证。”负责实物分析的队员在记录表上详细备注。
进入“地域发展”展区,队员们围绕文物呈现的历史事件开展考证。在“威海卫开埠”主题展区前,队长带领队员比对文物图案与历史照片:“展品上的建筑细节与史料记载一致,但场景刻画进行了艺术化处理,这反映了纪念物在历史传播中的双重属性。”针对港口题材文物,队员们特别关注地域元素:“这件刻有‘威海港’的铜器,纹饰的繁简程度与实际历史场景存在差异,或许暗含对港口重要性的艺术强化。”
在文献资料区,队员们重点调研地方文献与展品文字的关联性。“这份清末民初的商贸记录,提到‘货通南北’的表述,与隔壁展区民国时期‘商埠繁荣’展品的文字风格一脉相承,体现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延续性。”负责文本分析的队员将两者并置拍摄,录入调研数据库。
午后,实践队在馆内研学区召开中期研讨会。基于上午的调研发现,队员们围绕三个议题展开讨论:一是文物作为历史证物的局限性——部分文物因时代因素存在叙事简化,需结合多源史料交叉验证;二是地方符号的传播规律——从早期手工制作到后期批量生产,文物的普及过程与社会发展机制密切相关;三是当代青年的解读偏差——调查显示,队员们对“地域精神”的初始理解多停留在字面,经史料佐证后才深化为对地方发展动力的认知。
研讨会最后形成三项共识:地方历史调研需坚持“实物-文献-口述”三重印证;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其作为社会心态的镜像;青年传承地方文化,应从“认知记忆”转向“实践转化”。
离馆前,队员们整理出5类调研成果:包含200张实物照片的影像库、1.2万字的观察笔记、6组历史事件对比分析表、8条文物工艺演变规律、1份青年认知偏差报告。队长在总结中强调:“这次调研让我们明白,地方历史不是静态的陈列,而是需要不断考据、解读、活化的动态体系。”队员们计划后续通过线上展览、校园宣讲等形式,将调研成果转化为青年易懂的传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