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循迹龙门”社会实践队走进定鼎门遗址博物馆,聚焦这座承载盛唐记忆的城门遗址与当代社区的共生共融现状,实地探查文化遗产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协同路径。
图为循迹龙门队员于博物馆内参观定鼎门遗址 许增滢供图
沐浴晨光的定鼎门遗址,古老的夯土城垣与现代的玻璃保护罩,构成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遗址东侧,骆驼蹄印砖遗迹旁,几位老住户正热情地向驻足游客比划讲述着丝路商队穿越城门的往事。他们并非馆方人员,而是自发参与讲解的周边居民。这份对遗迹的深厚情感,已内化为守护文化遗产的自觉行动。
在博物馆与社区共建的特色民居片区,家家户户门楣上装饰的唐代宝相花、卷草纹标识格外醒目。这些源自定鼎门遗址出土文物的图案,被广泛应用于民宿门牌、商铺招牌等公共空间。据负责人介绍,此类文化赋能项目已惠及周边近30户居民,衍生的文创产品不仅入驻博物馆商店,更通过电商平台畅销各地,部分收益反哺社区文化保护基金,形成了“居民参与—文化变现—反哺保护”的可持续循环。
图为循迹龙门队员采访工作人员 许增滢供图
随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接受我们简短采访时,特别强调了“协同”二字:“定鼎门的保护与展示,绝非博物馆单打独斗。考古发掘有专业团队,遗址本体保护依赖科技支撑和工程力量,日常维护离不开属地社区和志愿者。更重要的是,”她话锋一转,指向窗外正在进行的青少年研学活动,“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走进人心,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认同和接力。”
图为循迹龙门社会实践队员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外广场合影留念 许增滢供图
从居民自发守护到商户业态转型,从文化符号植入到利益共享机制,定鼎门遗址呈现出文化遗产与现代社区深度嵌合的生动图景。实践团队记录的这些现场细节,为理解文化遗产保护如何真正扎根民生、融入日常,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基层实践样本。
(供稿:王水山 欧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