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东港区 “无失山房” 的木桌前,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青衿染忆” 实践团的成员们与朱春莲老师围坐在一起,茶香袅袅中,一场关于茶染技艺的教学相长正在悄然上演。
朱春莲老师先从基础的捆扎技法教起。她手指翻飞,短短几秒就将棉布折成菱形,棉线在她手中如灵蛇般游走,转眼就扎出一朵规整的 “茶花”。成员们跟着模仿,手指却总不听使唤,有的捆得太松,有的扎错了角度。朱老师耐心地一一纠正,手把手调整他们的指法,“线要勒紧,但不能扯破布,就像给孩子系鞋带,松了会掉,紧了会疼。” 形象的比喻让成员们豁然开朗。
实践团里擅长绘画的小林,尝试将现代插画元素融入茶染。她在棉布上画出简笔的日照灯塔,再沿着轮廓捆扎。朱老师看着新奇,凑过来仔细观察:“这样扎出来,染好后是不是能看出灯塔的样子?” 小林点头后,朱老师立刻让她演示,自己则在一旁认真学习,还拿出小本子记下关键步骤,“你们年轻人的想法就是不一样,能给老手艺添新花样。”
在调配染液时,成员们运用化学知识提出了新见解。小陈发现,在茶染液中加入少量白醋,能让颜色更持久。朱老师半信半疑地试了试,几天后对比发现,加了白醋的茶染布果然褪色更慢。她惊喜地拉着小陈的手:“你们读书多,懂的道理也多,这法子我得记下来。” 此后,朱老师在染制需要长期保存的作品时,总会特意加入适量白醋。
朱老师也教会了成员们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她告诉大家,雨天采的茶叶含水量高,染液需要多煮十分钟;清晨的棉布带着露水,染出来的颜色会更柔和。这些代代相传的 “土办法”,让成员们意识到传统技艺中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小张在实践日志里写道:“朱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藏着与自然相处的密码。”
离开前,成员们将整理好的《茶染创新技法手册》送给朱老师,里面收录了他们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改良的 12 种捆扎方法;朱老师则回赠给他们一本手写的《茶染心得》,记录着她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这场跨越年龄与身份的交流,让茶染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也让实践团成员们明白,传承不是单方面的接受,更是双向的滋养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