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7月志愿宣讲启动以来,青岛大学“云碳e联”实践团以"气象防灾减灾"为主题,将气象科普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落实面向基层、服务民生的“五个一”科普创作,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发挥网络宣传优势,精心打造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内容。
团队成员在队伍经济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开展科普宣讲。孙伟栋供图
"暴雨天遇到积水,千万不能贸然蹚水!特别是路边有电线杆的地方,可能存在漏电风险。"8月上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的教室里,"云碳e联"实践团成员孙伟栋正结合近期天气案例,为同学们讲解汛期避险知识。这场生动的宣讲,是该团队参与第十七届"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的系列活动之一。
调研先行:三千份问卷摸清需求差异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武汉市中国水生生物博物馆开展调研。向佳丽供图
"您平时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气象预警?"在武汉市中国水生生物博物馆里,实践团成员向佳丽正拿着问卷找学生进行调研。问卷上除了基础问题,还特别设置了"对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的了解程度"等细分选项——这是团队结合专业特长设计的调研内容。过去两个月,这样的调研场景在不同地点上演:在淄博市临淄区的社区里,成员们耐心询问老人对预警信号的认知;在扬州市总商会,与企业负责人探讨极端天气对生产的影响;在淄博市临淄区的党政机关,向工作人员了解基层气象防灾体系建设情况。"3000多份有效问卷里藏着大文章。"团队指导老师赵凯介绍,数据分析显示,高校学生更关注气象科技前沿,社区居民侧重实用避险技巧,企业则重视灾害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为此,实践团针对性地准备了三类宣讲清单,确保内容"精准滴灌"。
双线融合:让科普知识触达更多群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开展科普宣讲。韩心愿供图
"台风来临前,家里要准备哪些应急物资?记住'三水两电一药品':饮用水、灭火器、积水抽排设备;手电筒、备用电源;常用药品和急救包。"实践团微信公众号更新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专栏推文里,这段实用口诀被不少网友收藏。线上,团队打造的科普专栏已连载14期,从暴雨、雷电到泥石流、山洪,用漫画图解、案例分析等形式解读灾害成因与防护措施。线下,实践团成员则走进青岛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等各类单位,通过情景模拟、知识竞赛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用"灾害应急演练"小游戏让孩子们学会自救。"以前觉得《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离生活很远,听完讲解才知道,遇到灾害时社区的预警责任、企业的防御义务都有明确规定。"新航道青岛学校的田老师说,团队发放的法规手册她一直放在办公桌抽屉里。
截至目前,实践团已开展主题宣讲10余场,覆盖高校师生、社区居民、企业员工等多类群体。正如团队成员所说:"每一次调研都是倾听民声的过程,每一场宣讲都是播撒安全的种子,我们会继续把气象科普做深做细,让青春力量在服务民生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