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 | 花艺沙龙课和读书分享会如期开展
2025年8月21日,为缓解青少年学业压力,通过美育锻炼其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专注力,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王雅润老师为社区同学们带来一节花艺沙龙课程。从最基础的认识花材开始,孩子们眼里充满着好奇与期待。在简单了解了插花的基本类型、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思路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
课程接近尾声,同学们主动打扫场地,随后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几位女生还将掉落的花瓣细心制成书签,每一双摆弄花草的手,都在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志愿者们表示,插花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青少年美育的有益补充。通过观察花草、动手创作,孩子们会重新审视大自然与周围的世界,内心会更加充盈有爱,也会变得更加耐心专注。而插花中的色彩搭配与空间造型,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他们的审美感知。
在花艺沙龙的芬芳与创意中,同学们不仅收获了亲手创作的喜悦,更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沉淀了内心的宁静。而当指尖的花香尚未散尽,一场关于成长与认知的思想交流,正以书籍为媒,等待着与大家相遇——志愿者们紧接着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充满温度的读书分享会,让美的滋养与思想的启迪在夏日里接续绽放。在读书分享会上,志愿者熊露老师向社区的同学们介绍了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一著作。通过讲述主角塔拉的故事,熊露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给大家分享了一些她的看法与理解。
书中有那么一句话——“我曾以为,接受教育是为了离开家乡,但后来发现,教育是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家乡,也理解自己是谁。”熊露老师如同塔拉一般,最初坚决且固执地想通过教育远离家乡,想要彻底的“走出去”。但当在大学接触了更多知识,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看到更复杂的社会运行逻辑后,她也开始思考,她的家乡是否真的让自己想要逃离。
志愿者熊露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大家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与熊露老师相似的经历与感受。熊露老师想,可能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这个过程,也许,真相就像文中所言,教育从来不是让我们“割裂过去”,而是让我们“整合过去与未来”——从“想逃离”的冲动,到“能理解”的成熟,最终在理解家乡的过程中,确认自己的根、明确自己的路。我们是“带着家乡特质前行的人”——我们身上的习惯、价值观,早已藏着家乡的影子;我们理解了家乡,其实就是理解了“自己性格里那些来处不明的部分”,从而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通过此次分享,同学们思想碰撞,带给了熊露老师更多不一样的体会,也让志愿者们深刻意识到,教育从来都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构建起自己独立的思想、价值观与人生方向,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