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阳光带着燥热,却未减我们一行人的期待。作为曲阜师范大学“青衿染艺”实践团的成员,我们走出校园,奔赴本地茶染手艺人朱师傅的工坊,只为探寻茶染这门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用青春热情为老手艺注入新活力。
推开工坊木门,浓郁的茶香便扑面而来,混着手作的温润气息,瞬间驱散了外界的暑气。工坊不大,却处处透着岁月的痕迹:墙上悬挂着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朱师傅的师父正专注地守着染缸,那神情与此刻站在茶锅旁的朱师傅如出一辙。三十年光阴里,朱师傅始终坚守于此,即便工坊内湿热难耐,他的目光也从未离开过手中的染料与染缸。
“茶染的魂,一半在茶里,一半在心里。”演示茶染工序时,朱师傅一边将茶叶投入锅中熬煮,一边缓缓讲述工坊的过往。从茶叶的挑选、煮制的时长,到布料的浸泡、染色的火候,每一个步骤他都熟稔于心。当素白棉布被轻轻浸入染缸,黄绿色的茶汁顺着布料慢慢扩散,像是在布料上绘出自然的纹路,我们才真切触摸到这门技艺背后的文化厚重。
随后的上手实践,让我们对茶染有了更深的体会。“65度,茶性最鲜活,染布色才正。”朱师傅仅用手贴了贴染缸壁,便精准报出温度。起初,我们还依赖温度计反复比对,可随着实操次数增多才明白,茶染的精髓从不是冰冷的仪器数据,而是朱师傅三十年积累的“手心记忆”——这份手感里,藏着老手艺最珍贵的温度。操作间隙,朱师傅一句“愿意学老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的感慨,也让我们读懂了老手艺人对非遗传承的深切忧虑。
实践临近尾声,我们捧着亲手染制的茶染方巾,围在朱师傅身边,围绕“茶染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展开热烈讨论。结合新媒体传播趋势与年轻群体的审美,我们提出了不少想法:用短视频记录茶染从煮茶到晾晒的全过程,在社交平台扩大影响力;设计茶染书签、帆布包等文创产品,让非遗贴近日常;探索茶染与家居装饰结合,开发桌布、抱枕套等实用单品。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思路,让朱师傅频频点头,不住称赞“能让老手艺真正‘活’起来”。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户,为工坊内悬挂的茶染布镀上一层温润光泽。离开工坊时,我们的脚步比来时更显坚定。此次寻访,不仅让我们亲身感受了茶染技艺的独特魅力,更被朱师傅对非遗的执着坚守深深打动。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愿以青春为笔,以创新为墨,将所学知识与非遗传承结合,让茶染这门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