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苏淮安盱眙县。团队成员聚焦“十四五”期间盱眙龙虾产业,以方言为桥梁,解码其高质量发展的振兴密码。盱眙的故事,正是一个科技赋能农业转型、文化点亮特色经济、惠及千家万户的生动实践样本。

图为盱眙龙虾雕塑。王如意 供图。
7月6日,团队成员王如意踏入盱眙龙虾博物馆,一座按1:20比例精制的“虾稻共生”生态养殖模型映入眼帘。齐崭崭的稻田被半把宽的环形虾沟环绕,沟内水清见底,仿真小龙虾或舞钳示威,或藏身石缝,活脱脱一幅“稻虾搭伙过日子”的生动场景。透过底部透明玻璃,细沙混泥层精准模拟龙虾产卵蜕壳的“老窝”,沉水植物与人工虾屋构筑栖息乐园。这座微缩景观,正是盱眙人探索“与天共处”的绿色智慧结晶。智能屏上循环播放养殖画面,乡音的鲜活与科技的硬核相映成趣,让绿色成果接上“地气”,更让乡亲们在腔调里读懂了乡村振兴的深意。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小龙虾博物馆。王如意 供图。
走出博物馆,不远处的尅街正升腾着龙虾产业的烟火气。“十四五”倡导的消费升级与文旅融合,在这里落地得恰到好处:龙虾店飘出十三香、蒜泥的浓郁鲜香,烟火气熨帖着食客的味蕾;文创店里,龙虾形象化作憨态可掬的玩偶、雅致的书签,让“舌尖经济”跃升到文创赛道;非遗展区里,老辈传下的捕捞器具、烹饪技法静静陈列,呼应着规划中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期许。而虾稻共生产业园的智慧农业探索、冷链物流与电商平台的搭建,正推着盱眙龙虾走向全国餐桌,既撬动了就业、激活了乡村,更踏出特色产业振兴的自信足音。地道的乡音里,传统手艺的厚重与现代消费的活力交织共舞,让产业融合有了“温度”,更让食客们在滋味中品出特色经济的兴旺密码。

图为龙虾博物馆周边盱眙龙虾美食街。王如意 供图。
7月25日,团队成员魏思佳来到穆店社区的“苏写新篇”方言分享会,浓浓乡音里,藏着龙虾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迁故事。老人清晰记得,早年捞点小虾自家打牙祭都显寒碜。谁能料到,昔日不起眼的“虾爬子”,摇身成了撬动一方经济的“金元宝”。这份由虾而起的巨变,真切地融入了街坊邻里的日常。一旁冷链仓库的阿姨接过话:“早先保鲜靠冰块塞泡沫箱,虾子闷坏常有。现在智能冷库让龙虾坐‘空调车’跑全国,鲜灵又稳当!”从河埂捞虾到冷链鲜达全国,一只小龙虾的旅程,映照着产业的升级蝶变,也富足了寻常百姓家的日子。
产业兴旺的“红火气”,更点燃了青年返乡创业的炽热情怀与奋斗梦想。一位从南京学成归乡的青年谈及创业经历时话语铿锵:“我们用大数据调配生产线,虾塘里的虾子扫个码就能清晰溯源它们的‘前世今生’,回到家乡这片土地上创业闯荡,机会一点不输大城市!”就连孩童的眼中,也清晰映照着科技赋能产业的奇妙光彩。在龙虾博物馆内,VR眼镜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格外生动,让孩子们不时惊呼仿佛“噗通”一声掉进虾塘的奇妙瞬间,眼前的大龙虾仿佛触手可及、鲜活灵动。盱眙的龙虾传奇故事,在代代相传的乡音里不断延续,正续写着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乡村振兴新篇。

图为龙虾博物馆内盱眙龙虾小镇模型图。王如意 供图。
盱眙龙虾产业的跃迁之路,不仅是昔日不起眼的“虾爬子”蜕变为富民强村“金元宝”的经济传奇,更是乡土的泥土气息与鲜明的时代感深度交融的乡村发展新篇。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带着这份调研收获,持续追踪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创新故事,用青年特有的鲜活视角和细腻的乡音档案记录,为解读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江苏答卷,贡献一份充满温度与独特价值的观察与思考。
(通讯员 周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