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大学教育学院“教科星火传,童心探秘行”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实践团队走进扬州市邗江区友谊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素养培育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提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带领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激发其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意识。课堂中,孩子们化身小小科学家,开启了一场探索物质溶解与晶体形成的奇妙旅程,亲身感受了科学世界的魅力与严谨。
活动伊始,志愿者何星宇以“感冒”这一话题引入,打开了固体溶解的科学大门,这一亲切的话题迅速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也激发了孩子们对于溶解现象的思考。“盐放进水里不见了,它真的消失了吗?怎么证明它还在水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探索科学世界的好奇心之门。孩子们踊跃发言,分享着生活中糖、洗衣粉等溶解的例子,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
随着探索的深入,孩子们慢慢走进了晶体的神奇世界。志愿者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图片对比,让孩子们了解到天然晶体是如何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形成的,而人造晶体又是如何通过现代科技被“创造”出来的。硬度、光泽、颜色、应用……天然晶体与人造晶体的异同点,在何星宇同学深入浅出的阐释下变得清晰易懂。孩子们全神贯注,惊叹于晶体世界的多样性与人类智慧的伟大。
科普课堂的高潮是动手实践环节。孩子们分组合作,化身实验小达人。在配制饱和溶液环节,孩子们兴奋又小心的将食盐一点点的加入水中,并不断地搅拌,志愿者们也在一旁为孩子们做指导。水饱和之后,孩子们纷纷惊叹道:“盐居然不溶于水了!”“这一定是魔法!”他们兴奋地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将棉线放在溶液中,并通过志愿者所教授的“控制变量法”将溶液分别置于温暖处和阴凉处,比较不同温度下晶体析出的快慢。
在等待过程中,孩子们安静的围在不同溶液周围,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刻不离地盯着溶液,生怕错过晶体析出的美丽瞬间。当晶体绽放于棉线的那一瞬,孩子们欢呼雀跃。控制变量法让他们比较出了温度对晶体析出的影响,他们通过自己动手的实验,找出了正确的答案。
从生活现象引发思考,到深入认识晶体特性,再到亲自动手验证科学原理,这堂“晶体的奥秘”科普课为友谊村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物质微观世界的大门。此次活动通过寓教于乐、手脑并用的方式,有效激发了社区儿童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合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