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徐州8月20日讯(通讯员 杨丽媛 周晗)“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农业对于中国的基础性作用不言而喻。2025年7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徐州市邳州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蒜产业园,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团队成员以地道的徐州方言为情感纽带,开启“十四五·乡音叙新篇”实践篇章,将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深刻变革,浸润在亲切的乡音里,让发展成就借方言讲述的创新形式,焕发出更鲜活的生命
团队成员汤晶晶在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对外销售一体化建设模式的过程中,她用浓郁亲切的乡音将农业科技的真实可触性传递得生动鲜活。汤晶晶以流利的方言细致讲解邳州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概况,不仅让抽象的科技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更让在场的工农群众在熟悉的乡音中感受到交流的温度,有效拉近了听众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距离。
“徐州‘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邳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哩大蒜产业,成果厉害哩很。”汤晶晶谈及大蒜产业对邳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成效时,难掩振奋之情。她以徐州方言讲述当地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卓越成就,为原本可能略显陌生抽象的科技讲解,注入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与鲜活的生活气息,让听众对产业园的发展面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为车间里成堆的优质白蒜。汤晶晶 供图。
“徐州‘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邳州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蒜产业成果斐然。科技创新助力大蒜亩均产量稳步提升,产品质量达到新高度,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实践队员汤晶晶这样说道。邳州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蒜产业园以大蒜为核心,推动多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农副产业加工、乡村旅游及周边配套产业等新兴态的蓬勃发展。这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更为徐州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徐州“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典范。利落的方言讲解重现了这生动的实践图景;生动的土语比喻让发展成果更显真切;乡音让抽象的成就有了温度,将这份赞誉捧到众人眼前。徐州方言在此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成为连接城乡、沟通代际的载体,让科技和发展成就“开口”讲述巨变,创新了方言讲述时代故事的路径,将产业振兴的甜与盼融入徐州人的共同记忆。

图为邳州产业科创园。汤晶晶 供图。
一颗小小的大蒜,撑起了邳州现代农业兴旺发展的一片天地。从昔日“靠天吃饭”的粗放种植,到如今产业园内规模化布局、科技化赋能的全链条发展,邳州大蒜产业的迅猛崛起与广泛辐射,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答卷。从田间地头的乡音讲述到发展成就的方言解码,徐州片区的农业实践正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乡音绘时代的鲜活注脚。
实践中,团队以徐州方言为独特媒介,为大蒜产业发展注入了鲜活的文化生命力。这种用乡音讲本土故事的创新方式,让“十四五”期间的农业科技成果从报告数据变为群众身边的真实变化,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也为规划收官之年献上了一份饱含乡土情怀的实践答卷。团队以方言为笔,既为“十四五”成就描摹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助力农业科技在基层落地生根;又以实践守护方言传承,让时代精神借乡音焕发传播新活力,拓宽了方言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使产业振兴的丰硕成果成为方言传承的鲜明时代注脚。
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秉持初心,以乡音为桥、以实践为翼,在讲好地方发展故事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争做新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的青年力量。

图为“扎实”“踏实”的准则。汤晶晶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