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无锡8月20日讯(通讯员 陈伟楠 张沁园)2025年7月2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无锡市溪南社区,通过方言教学、红色故事讲解、城市发展互动等形式,为社区儿童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活动。团队以无锡方言为纽带,将历史记忆、城市变迁与青春创意相融合,让乡音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戴欣彤播放了一段精心准备的无锡话对话视频。“老板,西蓝花几钿一斤?”“西蓝花六块五一斤。”“你还价还的也太狠了吧!”视频中,两个孩子模拟菜场情景,用地道的无锡话一来一往讨价还价。这段浸着生活气息的对话,瞬间将孩子们带入市井街头的氛围。“嗲嗲”、“姆妈”、“早浪好”等日常词汇在鲜活的情境中自然流淌。看完视频,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模仿着“真个好白相”。这堂别开生面的“方言生活课”,正是通过视频真实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让原本藏在日常里的乡音,在这浓郁的烟火气中变得清晰可听、易学易懂。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进行日常方言学习。顾丽烨 供图
大屏幕上,新四军“江抗”东进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血战黄土塘,吴焜撞上日本佬。两家乒铃乓啷打……”团队成员顾佳怡用地道的无锡乡音重现黄土塘战斗场景,“乒铃乓啷”模拟机枪的声响,仿佛穿透时空,将70多年前的硝烟拉近到孩子们眼前。互动环节,方言谜语更添趣味:“田间黄鳝善钻游,此子更比鳝儿勇……”当“华阿金”的名字被孩子们用乡音齐声喊出,英雄的形象不再遥远。

图为团队成员用方言向孩子们讲述地方红色故事。戴欣彤 供图
顾佳怡继续用亲切的方言,娓娓讲述着“铁军精神”背后的故事,那些源于本土的坚韧品格与无畏勇气,伴随着熟悉的乡音一点点流淌开来,悄然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心中种下崇敬与力量的种子。而那些承载着热血与信仰的红色记忆,也在这饱含情感的乡音讲述中,变得愈发滚烫而真切,深深烙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里。
紧接着,实践团队将目光投向无锡“十四五”发展的生动缩影。结合前期在梁溪空天产业园的探访见闻,团队成员蒋佳芸指着图片与孩子们“韶”起了无锡话:“弄堂变大马路,走路更便当!”“河浜变景观河,清爽得来!”“草棚棚变高楼房,脚踏车变地铁……”一句句锡语接龙,勾勒出城市旧貌换新颜的轨迹。蒋佳芸还分享了产业园“夯么郎当全铺开”的宏大气势,以及市民们用“快得来”形容地铁便利的顺口溜。从火箭模型到交通网络,从环境治理到智慧生活,方言在新旧词汇的交融中,鲜活地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跃动脉搏。

图为孩子们用方言描述地方城市变化。戴欣彤 供图
活动尾声,团队成员蒋添怡巧妙地将无锡方言与孩子们喜爱的动画元素相融合,以经典动画《哪吒》为蓝本,带领现场的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情景演绎,这一新颖的形式瞬间点燃了在场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演绎中,“天雷滚滚我好怕怕”的吴语软调温柔又真切,与“逆天改命我吹喇叭”的青春宣言相互碰撞,在现场激荡出奇妙而鲜活的化学反应。孩子们被这独特的演绎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拍起手来,脸上满是投入的神情。这一刻,方言彻底跳脱出了“旧回忆”的固有标签,成为了现场最具活力与潮流感的“文化符号”。这场别出心裁的实践活动,让原本承载着岁月温度的无锡话,从祖辈口中的日常叮咛,悄然变成了年轻人手中富有创意的表达载体;让这带着乡土气息的乡音,从历史长河中的悠远回响,稳稳汇入了当下鲜活的生活潮流。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就在这乡音的创新表达中,激荡着属于年轻一代的蓬勃心跳。
此次实践中,无锡话不再是遥远的祖辈絮语,而是黄土塘硝烟里的乡音呐喊,是“十四五”变迁中的锡语欢歌,更是方言演绎间跳动的青春韵脚。它承载的文化血脉奔涌不息,焕发出连接过往与未来的蓬勃生命力。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实践团队将继续前行,让藏在方言里的文化密码,在代代相传的烟火气中永远鲜活明亮。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留念。戴欣彤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