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的清晨,暑气初升,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学子们带着期待与好奇,踏上了前往日照无矢山房的旅程。这一天,我们与传承千年的茶染工艺相遇,在指尖与草木的对话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也为这个夏天写下了独特的注脚。
推开无矢山房的木门,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的竹篱上晾晒着刚染好的布料,浅褐、墨绿、米黄的色块在晨光中晕染,像极了古人笔下未干的水墨画。工坊里,老师傅正用桑皮纸包裹晒干的绿茶,空气中飘来的茶香混着草木的清气,让人瞬间忘却了路途的燥热。
"茶染的妙处,全在'顺其自然'。"老师傅的话拉开了实践的序幕。选布时,我们才知道看似普通的棉麻、丝绸,在茶染中会呈现截然不同的质感——棉布吸色均匀,适合做桌布;丝绸上色偏浅,却能透出独特的光泽,最宜做丝巾。折布环节更像场"创作实验",有人将布折成五角星,有人用棉线随意缠绕,老师傅说:"每一种折法都是与自然的约定,染出来的纹样绝不会重复。"
正午时分,染锅在柴火上咕嘟作响。老师傅将陈年绿茶、艾草、石榴皮按比例投入锅中,茶汤渐渐从浅黄变成深褐,蒸汽带着草木的芬芳在工坊里弥漫。我们屏住呼吸将捆扎好的布料浸入锅中,看着素白的布料在茶汤中慢慢"蜕变",像看着时光在织物上留下印记。等待的间隙,老师傅给我们讲起茶染的历史:"古时候没有化学染料,先民就用茶叶、花草给布料上色,一件茶染衣裳能穿十几年,越洗越有味道。"
两小时后,拆布的瞬间成了最动人的时刻。有人的布上晕开了像树叶脉络的纹路,有人的布面浮现出星星点点的"星空",还有人因捆扎时力道不均,意外得到了像水墨画般的留白。虽然有同学的作品颜色偏浅,有人的纹样不够清晰,但这些带着"小遗憾"的作品,反而让我们更懂传统工艺的珍贵——它不追求工业化的完美,却藏着人与自然最本真的互动。
傍晚离开时,每个人的包里都裹着自己的茶染作品。夕阳下,无矢山房的竹篱在风中轻摇,那些晾晒的茶染布料像一面面时光的旗帜,诉说着古法与匠心的故事。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传统工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要像茶染中的布料那样,守住本真,也要像创新的折法那样,为传统注入新的可能,让古老的技艺在当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