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执布承古艺,茶渍凝香续文脉。”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伴着夏日的微风,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在这里,一片茶叶与一方素布的邂逅,不仅是千年技艺的现代表达,更成为实践团探索非遗活化之路的生动注脚。成员们在传承人朱老师的带领下,追溯茶染工艺的岁月年轮,亲身感受素布在茶汤中蜕变为艺术品的奇妙,围绕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展开热烈探讨,努力为古老手工艺的当代传承探寻新路径。
推开“无失山房”的木门,茶叶的清幽与草木的芬芳在空气中交织。院内竹架上,挂满了刚染好的茶染布料,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布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由茶渍晕染出的图案仿佛被赋予了灵魂——有的如飞鸟掠影,有的似云卷云舒,有的像古墨挥毫。朱老师笑着说:“茶染的魅力,在于‘人随天作,韵自天成’。即使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步骤,每次染出的纹样都独具特色,这是工业化生产无法复制的生命力。”
在染料制备区,实践团成员们见识了古法茶染的独特工艺。竹匾中整齐摆放着不同状态的茶叶:新摘的日照绿茶带着清新的绿意,发酵后的老茶透着沉稳的褐黄,反复熬煮晾晒后的茶渣则呈现出深邃的墨绿。“咱们日照的绿茶茶多酚含量高,染色更持久鲜亮;用老白茶做染料,布料会留下淡淡的蜜香。”朱老师一边演示茶叶与草木灰的配比调和,一边讲解其中的学问。
亲手体验茶染的环节,让实践团成员们沉醉其中。操作间里,大家围在木盆旁,看着素白的棉围巾被缓缓浸入沸腾的茶汤。成员们全神贯注地尝试着,有的扎出精致的几何图案,有的折出自然的褶皱形态。当围巾从茶汤中捞出,经清水漂洗、阳光晾晒后,原本素净的白布上渐渐晕染出深浅不一的纹路,带着茶叶特有的温润色泽,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们与朱老师深入探讨茶染的传承与发展。朱老师坦言,当下最大的挑战是年轻传承人的匮乏,“年轻人觉得这门手艺耗时耗力,不如从事其他行业见效快。”实践团成员们结合专业知识,提议通过直播展示茶染过程,在网络平台扩大影响力;还可以联合高校设计专业,开发茶染服饰、家居用品等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晾晒的茶染布料上,光影流转间,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印记。实践团成员们捧着自己亲手染制的围巾,鼻尖萦绕着淡淡的茶香,深切体会到朱老师口中“传承”二字的重量。它不仅是技艺的代代相传,更是将自然的馈赠、先辈的智慧,转化为当代生活的诗意与温度。
离开“无失山房”时,夕阳为天空镀上一层金辉,与晾晒场上的茶染布料相映成景。实践团成员们深知,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体验,更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正如朱老师所说:“茶染的色泽会随时间沉淀愈发醇厚,老手艺也一样,历经岁月打磨,才更显珍贵。”作为新时代青年,或许能做的,就是以创新思维为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让茶染的清香既能飘荡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能融入当下的日常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