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在日照市东港区 “无失山房” 的实践,不仅是对茶染技艺的探索,更是一场茶染与日照当地文化的深度交融之旅。
实践团成员们发现,日照的山海风光为茶染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朱春莲老师的作品中,有染着万平口海滨浪花形态的茶染桌布,褶皱处的深浅变化恰似海浪翻滚;也有仿照五莲山山峦轮廓的茶染屏风,层层叠叠的茶色勾勒出山体的起伏。成员们跟着朱老师走进茶园,感受着海风拂过茶树的清新,明白了为何日照的茶染总带着一股独特的灵动感 —— 那是山海精气在布料上的沉淀。
当地的渔家文化也融入了茶染技艺中。在手工坊的一角,堆放着一些用茶染布制作的渔家用品:茶染的渔网收纳袋,耐磨且防潮;茶染的渔帽内衬,吸汗又舒适。朱老师介绍,过去渔民出海,常用茶染布制作生活用品,因为茶染的布料不仅耐盐碱,还带着淡淡的茶香能驱散海上的腥气。实践团成员们将这些渔家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有的在茶染手帕上扎出渔网的纹路,有的则模仿渔船的造型进行折叠,让茶染作品成为渔家文化的载体。
日照的民俗活动也为茶染增添了别样色彩。实践期间恰逢当地的渔民节,朱老师带着成员们用茶染布制作节庆装饰。他们将茶染布剪成鱼的形状,悬挂在手工坊门口,与红灯笼相映成趣。成员们还发现,茶染的颜色与渔民节上晒制的鱼干、海带等海产的色泽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充满日照特色的民俗画卷。
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茶染技艺早已不是孤立存在的手工艺,它深深扎根于日照的山海大地,吸收着当地文化的养分,成为日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他们的实践,也正是在这种文化交融中,让茶染技艺的传承更具地域特色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