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青衿染忆” 实践团在日照 “无失山房” 的实践,恰逢一段天气多变的日子。晴雨交替间,成员们意外发现,天光云影竟与茶染技艺有着奇妙的关联。
抵达首日,晴空万里。朱春莲老师特意将泡好的茶染液搬到院中,让阳光直射两小时。“晴天的日头烈,能让茶汁里的色素更活跃。” 她边说边搅动染液,原本浅褐的液体在阳光下泛出金红的光泽。成员们跟着将捆扎好的棉布浸入,不到十分钟,布料就染上了明快的茶色。晾晒时,阳光穿透布料,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与布上的纹路相映成趣。
第二日清晨转阴,云层像浸了水的棉絮。朱老师却告诉大家,这样的天气最适合二次染色。“阴天温度低,颜色渗得慢,能染出更均匀的渐变。” 成员们半信半疑地操作,果然发现布料上色的速度放缓,原本深一块浅一块的地方,渐渐晕染得浑然一体。小张看着自己染的方巾,上面的纹路像极了窗外朦胧的山影,忍不住感叹:“原来老天爷也在帮着调色。”
午后突然飘起细雨,朱老师急忙把晾晒的茶染布移到屋檐下。雨水打湿布角,竟让边缘的颜色变得愈发柔和。“雨水是软水,能让布料更服帖地吸色。” 她指着一块被雨丝扫过的桌旗,原本生硬的色块边缘,此刻多了层毛茸茸的淡褐边,像水墨画的晕染效果。实践团成员们赶紧记录下这一发现,在笔记本上标注:“雨后染色,边缘过渡更自然。”
离开前一日,终于放晴。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朱老师让大家把完成的茶染作品挂在院中的竹竿上。暮色里,茶褐色的布料与晚霞交相辉映,有的像浸了夕阳的海面,有的似落满余晖的山峦。成员们站在作品前,忽然明白朱老师常说的 “茶染要顺天时” 的深意 —— 这门技艺从来不是与自然对抗,而是在顺应中找到与天地对话的方式。
这场与天气相伴的实践,让成员们不仅学会了茶染的技法,更读懂了传统工艺里 “天人合一” 的智慧。那些被阳光晒过、雨水润过的茶染布,从此在他们心中有了不一样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