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失山房” 的木柜里,整齐码放着各式茶染工具。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的成员们轻轻拉开抽屉,一股混合着樟木与茶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
最上层抽屉里,几根竹制染棒静静躺着。表面被摩挲得光滑发亮,一端还留着深浅不一的茶渍,像是被时光亲吻过的痕迹。其中一根的竹节处刻着模糊的花纹,仔细辨认,能看出是简化的茶树图案,想来是当年匠人特意留下的标记。
中层的铜制量勺边缘已经氧化发黑,勺柄上刻着的刻度却依然清晰。成员们拿起其中最小的一把,放在手心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勺底残存的茶垢结成了薄薄的一层,指甲轻轻刮过,能看到下面露出的铜色光泽。
最下层的棉布样本册已经泛黄,纸页间夹着数十块不同时期的茶染布片。有的布料厚实,带着粗粝的纹理,茶染的颜色深沉稳重;有的则轻薄如纱,染出的花纹细腻精巧。册页上用铅笔标注的日期从几十年前延续到近年,像是一部浓缩的茶染色彩史。
柜子角落的陶瓮里,装着几捆捆扎用的棉线。线轴是用旧报纸卷成的,外面缠着的线有的已经褪色发脆,有的却还坚韧如新。解开一捆细看,线的末端打着复杂的结,想来是为了方便取用而特意留下的,透着老一辈人的细致。
实践团成员们用相机一一拍下这些老物件,镜头下,竹棒的纹理、铜勺的锈迹、布片的褶皱都被清晰定格。阳光透过木柜的缝隙照进来,在物件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与茶渍的颜色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这些工具陪伴茶染技艺走过的漫长岁月。
离开前,成员们轻轻合上抽屉,木柜发出轻微的声响,像是在回应这份小心翼翼的珍视。那些藏在老物件里的岁月痕迹,已然成为他们心中关于茶染传承最鲜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