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日照,暑气中裹挟着茶香。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青衿染忆” 实践团的成员们,踩着晨光走进东港区“无失山房”,木门前悬挂的茶染布帘随脚步轻晃,抖落一室清雅。
前期筹备时,团队成员不仅梳理了茶染历史,还特意收集了日照“南茶北引”的史料,将茶染技艺与当地茶业发展的时间线精准对应。带着这些准备,他们在手工坊的陈列区驻足更久 —— 那件标注着“1972 年”的茶染粗布围裙,布料纹理间仿佛还能看到当年茶农劳作的身影;而旁边 2024 年的茶染丝巾,融入了现代几何元素,却依然保留着茶汤浸润的温润。
茶染体验台旁,朱春莲老师的竹篮里装着分类好的茶叶。成员们学着她的样子,将绿茶末撒进温水,看着绿色的茶汁在水中缓缓晕开。小张在折布时不小心弄皱了边角,本想拆开重折,朱老师却按住她的手,让布料自然浸入染缸。取出后,那道褶皱处竟形成了类似远山的纹路,意外成就了独有的景致。
访谈间隙,成员们注意到墙角的旧收音机正播放着本地吕剧。朱老师说,她染布时总爱开着,戏曲的节奏能帮她把握煮茶的火候。成员们忽然明白,茶染技艺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早已与日照的民俗风情交织在一起,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
实践团带的便携式打印机派上了用场。他们将拍摄的茶染过程照片打印出来,贴在手工坊的留言本上,旁边写下观察笔记:“15:30,红茶染液在 38℃时显色最稳定”“棉布浸泡超过 20 分钟,边缘会出现自然毛边效果”。这些年轻人的记录方式,让朱老师连连点头。
离坊前,夕阳穿过茶染窗纱,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实践团成员们与朱老师约定,会把收集的茶染纹样整理成电子图库,方便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而他们带走的,除了亲手制作的茶染作品,还有对 “非遗传承” 更生动的理解 —— 它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基因的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