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渍凝古韵,布帛承匠心。”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伴着盛夏的热风,再度踏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此次实践以茶染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为核心,通过细致记录原料制作全过程、亲身参与染布各环节、与传承人朱老师深度交流,探索这门传统技艺在文旅融合浪潮中的转型路径,让承载着岁月印记的茶染技艺,在青年视角下绽放新的生命力。
为让实践更具实效,团队提前两周便投入筹备。成员们分工协作,从日照市文旅局官网、地方民俗研究文献中梳理出当地茶叶种植的发展历程,为理解茶染原料的地域特性筑牢基础。同时,他们系统研究了东港区近年来“非遗+旅游”的成功案例,像黑陶工坊的体验式运营、渔民号子的舞台化演绎等,从中提炼可借鉴的经验。针对“无失山房”以本地炒青绿茶为主要染料的特点,团队制定了三层调研计划:一是完整记录原料处理工序,建立技艺档案;二是向工坊访客发放问卷,掌握大众对茶染产品的认知度与需求点。
清晨的“无失山房”被淡淡的茶香笼罩,阳光穿过木窗,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光斑。朱老师已备好当日材料:竹筛中摊着刚采的粗老茶叶,铁锅里翻滚着沸腾的茶汤,竹筐里整齐叠放着待染的素白棉布。“茶染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节律。”朱老师一边筛选茶叶,一边向成员们介绍,“春茶细嫩,色素少;夏茶粗壮,经杀青、蒸煮后,色素才能充分释放,染出的布面带着天然的黄褐色,这是化学染料无法复制的质感。”在朱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开始动手实践。午后的晾晒环节惊喜连连,解开绳结时,布面上呈现出深浅交织的纹理:紧捆处留白如浪,松绑处晕染似山,偶然滴落的茶汁形成的斑点,宛如夜空星辰。
午后的茶歇成了一场真诚的座谈会。朱老师泡上新茶,谈及技艺传承的困境:“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太少了。单是‘煮染’,就要在灶台边守三四个小时,火候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浅,年轻人总觉得耗时又枯燥。”她还提到原料的季节性问题:“夏天茶叶充足,冬天只能用晒干的陈茶,染出的颜色偏暗,客户接受度低。而且茶染布需反复蒸煮固色,加上棉布成本,一块桌旗定价比普通印花布高30%,不少游客看到价格就犹豫了。”针对这些问题,成员们结合专业知识积极献策。朱老师认真记录建议,不时点头回应。
夕阳西下,成员们望着晾架上飘动的茶染布,仿佛看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面。从茶叶到染料,从素布到艺术品,茶染技艺串联的不仅是一套工序,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是手艺人对传统的坚守,也是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当看到工坊角落的茶染边角料被朱老师拼接成茶园民宿的装饰画时,大家更深刻地领悟到“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传统在当下找到存在的价值”。暮色中的“无失山房”,茶香与草木香交织,似在诉说古老技艺的新故事。这场跨越古今的对话,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