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日照暑意正浓,却挡不住青年学子探寻非遗的热忱。近日,曲阜师范大学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东港区无失山房,在茶香袅袅中与茶染这项古老技艺深度对话,用青春视角解码传统工艺的当代生命力。
古色古香的山房里,茶染非遗传承人手中的茶叶成了“魔法道具”。“从采茶、煮染到晾晒,每一步都是与自然的对话。”传承人边演示边讲解,从商周时期的草木染起源,到茶染在明清民间的普及,再到如今的技艺保护,千年故事随染液泡沫轻轻泛起。
实践团成员们化身“非遗学徒”,在操作台前排起长队。选茶、煮水、调温、浸布……看似简单的步骤里藏着大学问:茶叶品类影响色泽深浅,温度把控决定花纹晕染,就连晾晒时的风力都可能改变最终效果。当第一块染布从阳光下收起,布料上自然形成的黄褐色纹路如山水写意,让成员们直呼“神奇”。
“这比机器印刷多了份‘呼吸感’!”来自文学院的李同学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在她看来,茶染的魅力不仅在于天然环保,更在于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馈赠”。
据了解,此次研学是青衿染忆实践团“非遗青春行”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团队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通过短视频记录染制过程、设计茶染文创周边等方式,让这项老手艺“破圈”传播,让更多人看见非遗里的东方美学。
从课堂到田野,从书本到指尖,这群青年正用实践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当代生活中继续生长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