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内茶香,朱师傅的时光印记
吱呀一声,朱师傅工坊的木门被曲阜师大青衿染艺实践团的同学们推开,满室茶香便争先恐后地涌了出来。
工坊深处,朱师傅正佝偻着身子守在茶锅旁,三十年的晨光暮色,都在锅沿那层温润的包浆里沉淀。清明前采下的茶芽在沸水中慢慢舒展,蒸腾的热气裹着清苦的茶香,爬上他布满皱纹的脸颊,鬓角的白发沾着细密的水珠,像是茶汤里浮起的细碎茶沫。
墙上挂着的老照片里,朱师傅的师父也曾这样站在同款染缸前,身后是还没铺石板的茶山。如今朱师傅捏着布角翻转的姿态,和照片里的老人几乎一模一样,时光仿佛在这里打了个结,把两代手艺人的身影紧紧系在了一起。
二、65度密码,朱师傅与实践团的指尖对话
素白的棉布被曲阜师大青衿染艺实践团的同学们放进染缸,黄绿色的茶汁立刻有了生命,顺着布纹缓缓游走。教大家固色时,朱师傅总习惯性地先用手背贴上缸壁:“65度,这时候的茶性最鲜活。”
同学们赶紧捧着温度计认真比对,朱师傅却笑着摇了摇头,掌心经年累月留下的茶垢蹭在布上,印出浅浅的痕迹:“茶染靠的不是温度计,是手心的记忆。”这记忆里,有他三十年守着工坊的执拗,也藏着老手艺怕断了传承的隐隐忧虑,青衿染艺实践团的同学们看着他布满老茧的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三、染布续章,实践团为朱师傅的手艺添新色
离开工坊时,曲阜师大青衿染艺实践团的同学们手里都攥着茶染方巾,一身茶香挥之不去。那抹温润的黄褐里,能看见朱师傅搅动茶汁时专注的背影,也能看见团队里年轻姑娘说“要让茶染住进生活”时眼里的光。
团队里的男生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茶染作品,配文写着:“朱师傅的老手艺,离日子真近。”或许传承最美的模样就是这样:朱师傅的老手艺深深扎根在时光里,而青衿染艺实践团同学们的新想法,正让这棵老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