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布浸得茶色染,千年技艺入寻常。”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踏上寻访之旅,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实践团以亲身体验茶染制作全过程、与传承人朱老师深入座谈为主要方式,深入探寻茶染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发展路径,为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文旅融合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
为使实践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契合地方发展需求,团队在实践前期做了大量扎实的准备工作。成员们仔细研读日照市东港区茶叶产业年报,详细梳理出当地炒青绿茶的产量分布情况、不同季节的采收周期等基础数据;同时,结合各大电商平台上茶染类产品的销售数据,精心设计了一份调研问卷,问卷涵盖“技艺认知度”“购买意愿”“产品期待”三个关键维度。得知“无失山房”正计划将茶染技艺融入茶园研学课程,团队特意整理了一份学生群体对非遗体验的需求分析报告,为工坊的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在体验茶染制作的环节中,成员们亲身尝试了“捆扎”和“夹染”两种经典技法。相同的茶汤,仅仅因为手法的细微差异,染出的布料便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图案,这正是手工制作的独特魅力所在。午后的座谈,从工坊一角堆放的半成品开始。朱老师拿起一块茶染桌旗,指着边缘处细密的针脚,向大家介绍:“这些茶染桌旗,单是染色就需要反复浸染5次,再加上中间的晾晒、固色环节,一件成品要耗费3天时间。”她坦言,现在面临着三大难题:冬季原料短缺导致产能下降,单件产品工时过长使得成本居高不下,传统款式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成员们逐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于原料短缺问题,建议参考食品保鲜技术,将煮好的茶染液进行低温冷藏,并加入适量维生素C抗氧化,以此延长茶染液的保质期;关于成本控制,提出“基础款机器辅助+高端款纯手工”的分级生产模式,例如茶染手帕这类大众产品可采用半自动染色机提高效率,而定制化茶席则仍保留全手工制作,保证品质与特色。朱老师翻阅着成员们带来的设计稿,频频点头表示认可。她还透露,计划联合周边茶园推出“采茶—制茶—茶染”一日游活动,实践团当即表示可以协助开发研学手册,将当天学到的茶染技法拆解成适合青少年操作的简易版本,让更多人能轻松体验茶染的乐趣。
离开工坊时,夕阳透过窗棂洒下,在茶染布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宛如一幅灵动的画卷。成员们手中的实践记录本已经记得满满当当,从茶叶含水率与染色效果的关系,到不同水温对固色率的影响,再到消费者对茶染产品的价格敏感度分析,每一项记录都凝聚着大家的思考与收获。经过此次实践,大家深刻体会到:当茶染技艺走进茶园观光、融入校园美育、连接日常生活,这门古老的技艺便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拥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