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渭水启航,绘梦青塘”长安大学赴支教团队走进前青塘,为当地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美育课程——《我眼中的青塘》。课程通过绘画与设计,引导孩子们观察家乡风貌,用艺术记录青塘的独特印记,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
唤醒记忆:从纪录片到画笔
课程的第一部分以“唤醒记忆”为主题。孩子们通过观看青塘航拍纪录片,仔细观察家乡的教堂、传统民居、粽叶晾晒场景等特色景象。随后,支教队员通过提问互动,帮助孩子们梳理记忆中的青塘细节,例如教堂的建筑材质、窑洞的形状、粽叶晾晒的分布等。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家乡的认知,也为后续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支教队员讲解青塘细节(王思懿摄)
技法突破:用简单线条描绘家乡
在“技法突破”环节,主要引导孩子们学习青塘特色建筑的绘画技巧。孩子们学习了窑洞的“三笔挑战”,掌握了不同角度的窑洞画法;通过分析教堂的几何结构,用三角形、五边形和长方体组合完成线稿;还尝试了道路透视的画法,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此外,课程还特别设计了粽子IP形象创作,孩子们通过拟人化手法,为粽子添加眼睛、手脚和特色服装,赋予其独特的青塘特色。
孩子们积极上台挑战(王思懿摄)
创作实践:展现青塘风貌与创意
课程的最终环节是“创作实践”。孩子们分为写实组和设计组,分别完成《我眼中的青塘》和《青塘明星》的绘画作品。写实组通过铅笔和彩笔,将透视街道与教堂、窑洞组合,展现青塘的写实风貌;设计组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具有青塘特色的粽子或建筑IP形象。孩子们快速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绘制自己眼中最好的青塘,为家乡代言。作品完成后,孩子们纷纷积极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课堂氛围热烈而充满成就感。
孩子们认真绘画(周泠佚摄)
此次美育支教课程让孩子们通过画笔重新认识了家乡的一砖一瓦。从教堂的几何线条到粽叶晾晒的生活场景,艺术创作让日常景物焕发新的光彩。这种沉浸式的美育体验,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更让他们对家乡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支教团队创新性地将美术教学与地方特色相结合,通过"三笔挑战"等趣味方式降低绘画门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创作。课程结束后,孩子们仍然在积极地创作着,让作品更加完美,更加符合青塘特色,这种艺术热情正是我们美育课程价值的生动体现。
同学展示自己的画作(杨佳阳摄)
未来,长安大学“渭水启航,绘梦青塘”支教团队将继续开展更多类似活动,用艺术为乡村教育注入更多活力,助力青塘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