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赤旌载梦实践队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走进了庄严肃穆的日照纪念馆。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常规的暑期实践活动,却没想到,那些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文物和震撼的影像,在每个人心中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成长记忆。
踏入纪念馆序厅,一幅巨型浮雕《日照曙光》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浮雕上,先辈们手持火炬,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一位队员突然轻声说:"你们看,那个举旗的年轻人,好像和我们差不多大。"这句话让喧闹的队伍瞬间安静下来.在"鲁南星火"展厅,我们了解到1928年日照地区的历史往事——当时参与行动的许多年轻人确实都是二十出头。一位队员在笔记本上写道:"同样的年纪,他们在为家园安宁而努力,我们又在为什么而奋斗?"这个问题,在后来的座谈会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最让我们震撼的是"滨海烽火"展区的情景再现。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我们"目睹"了1942年甲子山相关事件的场景。当看到年仅19岁的青年李学忠挺身而出的壮举时,队员小王忍不住红了眼眶。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那段时期日照有许多青年投身到守护家园的行动中,平均年龄不到22岁。这些信息让队员们陷入沉思。 实践过程中,我们意外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在采访纪念馆老馆长时,他提到馆内珍藏着一批未公开展出的时期家书。经过特别申请,我们得以亲眼目睹这些泛黄的信笺。我看到一封19岁青年写给母亲的信:"儿此次赴前方,生死难料,唯望母亲勿念。若儿不幸,请将儿之抚恤金用作家园建设..."信纸上有明显的水渍痕迹,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这些质朴的文字,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铅字,而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命温度。我们当即决定将这些家书整理成电子档案,让更多人听到历史的声音。
参观结束后,我们自发组织了一场"重走先辈路"活动。沿着纪念馆推荐的路线,徒步走访了日照相关旧址、甲子山遗址等地。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行走,队员们汗流浃背却没有一人抱怨。队长打趣道:"比起先辈们的艰辛,我们这点辛苦算什么。"这句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在涛雒镇寻访时,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听说我们是大学生实践队,执意要给我们讲述他亲历的往事。老人颤抖的手指着墙上的老照片,那些书本上的历史顿时鲜活起来。
这次实践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精神的洗礼。在总结会上,队员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传承"二字。我深刻体会到,过往的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照亮未来的明灯。当我们站在日照这片承载着奋斗故事的土地上,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坚守初心"。
离开展馆前,我们在留言簿上郑重写下:"请先辈放心,强国有我。"这不仅是青春的誓言,更是我们对历史的回答。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找到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更让我们明白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那些珍贵的记忆如同黄海之滨的灯塔,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