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浸草木,染就千年韵。”2025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踏着盛夏的热浪,奔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开启了一场与茶染非遗的深度对话。团队走进当地声名远播的“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在观摩中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在亲手制作中感受文化传承的重量,在与传承人促膝长谈中探寻古老工艺的当代生命力,为“茶乡”日照的文化振兴与产业发展注入青春思考。
日照茶染延续着祖辈传下的技艺,以当地盛产的绿茶、红茶为染料本源,选取透气性极佳的土布、天然棉麻与蚕丝为载体,经手工浸润、晾晒、固色,让织物晕染出茶芽初绽的嫩黄、茶汤醇厚的琥珀、茶梗沉淀的深褐,每一寸色彩都带着自然的呼吸与岁月的痕迹。这不仅是一门工艺,更是日照人对“茶”与“染”两种文化的创造性融合,是地域精神的生动写照。本次实践活动,团队设计包含“茶染认知度”“传承意愿”“创新方向”等维度的调查问卷,最终将“无失山房”作为深入调研的样本,力求从点到面剖析茶染非遗的生存现状。
朱老师从事茶染创作三十余年,指尖磨出的厚茧记录着与染料、织物相伴的日夜。她坦言,茶染的现代传承面临三重考验:一是传统工序耗时费力,一块手帕从选料到成品需历经七道工序,难以批量生产;二是市场认知度低,许多人将其与化学染色混为一谈,忽略了天然环保的核心价值;三是年轻传承人断层,快节奏的生活让不少年轻人难以沉下心来研习这门慢手艺。她反复强调,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需要青年人用新视角、新方法赋予其当代表达,这正是实践团此行的意义所在——让青春力量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午后的阳光透过“无失山房”的木窗,在摆满染品的架子上投下斑驳光影。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逐一参观工作室的作品:茶染围巾上,茶香与棉麻香交织,色彩随光线变幻呈现出微妙层次;茶染茶席上,暗纹中藏着茶叶的脉络,仿佛将整座茶山的灵气都收进织物;最令人惊叹的是一幅茶染卷轴,以不同浓度的茶汤晕染出日照海岸的潮汐变化,传统技艺与地域风光在此完美融合。
实践过半,团队在手工坊外的树荫下召开了一场小型研讨会。成员们结合调研数据与亲身体验,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人建议将茶染与日照绿茶产业结合,推出“采茶+染布”的文旅套餐;有人提议与高校设计专业合作,开发茶染文创产品;还有人计划利用校园新媒体账号,策划“茶染技艺进校园”系列活动。这场头脑风暴让大家深刻意识到,茶染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坚守古法精髓的基础上,找到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契合点——当茶染口罩、茶染笔记本成为年轻人的日常用品,当茶染工艺走进校园美育课堂,古老技艺自然能在当代生活中扎根生长。
返程的车上,成员们望着窗外掠过的茶园,心中充满了沉甸甸的收获。这次实践不仅让大家读懂了茶染技艺的文化密码,更明白了青年一代的责任:非遗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像煮茶染色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深耕细作。
日照的茶山上,新茶正在汲取养分;“无失山房”的工作室里,新染的织物正在晾晒。茶染非遗如同一条奔流的河,既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也需要汇入新的溪流才能奔腾不息。曲阜师范大学“青衿染忆”实践团的脚步虽暂告一段落,但传承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相信在更多青年的参与下,日照茶染这颗深埋在齐鲁大地上的文化明珠,终将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